摘要:一 自由弄在今天嘉兴市区的商业大厦稍东面,明清时应是和东大街、县南街一样热闹的街市。那时候,弄两边都是两层楼的江南民宅,木门吊窗,有几户是沿街的石库门,有风火墙。自由弄是在建国路第二次改造中消失的。这
一 自由弄在今天嘉兴市区的商业大厦稍东面,明清时应是和东大街、县南街一样热闹的街市。那时候,弄两边都是两层楼的江南民宅,木门吊窗,有几户是沿街的石库门,有风火墙。自由弄是在建国路第二次改造中消失的。这条弄堂,旧时之所以叫“贤娼弄”,是因为弄的转角处有一座苏小小墓。当时这座墓也只是一抔黄土,墓前有一碑,写着“苏小小墓,民国某某年立”等几个字。 传说,苏小小是南齐时的歌妓,苏小小死后葬于嘉兴县衙前。新中国成立之初,顺应妇女解放大潮,将贤娼弄更名为自由弄,寓意妇女翻身解放。许鸿宾先生家的百年老房就与苏小小墓相邻。厅堂临街,整洁明亮、儒雅古朴,墙上挂着对联和中堂,对联和中堂根据季节和心情时常更换,堂内摆放有八仙桌、长条几。许紫钰对上述祖孙合影那张照片上的画印象特别深刻,她清楚地记得,那画上是各色花卉,每种花分别是哪位画家画的,在边上都有详细注释,这幅画想来是某次雅集上的大作吧。 许家有个世代相传的乐班叫“金声奏”。对于这个金声奏班,《中国昆剧大辞典》是这样记载的: 嘉兴金声奏,浙江嘉兴县城的昆曲奏班,或写作“锦笙奏”,创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持人许氏世代相传,至民国年间为第四代许鸿宾掌班。经常应聘参与婚寿喜庆的堂会活动。 该班由六人组成,伴奏乐器有鼓、板、笛、锣、二胡、唢呐等一般以两张方桌连缀成台,台前有锦绣桌围,绣上奏班名称。两侧各坐三人,乐队六人各兼歌者,生旦净末丑的曲子都能演唱。桌椅的外围搭有框架,雕花金漆,十分美观,架上也标有奏班的名号,四周上端悬挂六角形长方玻璃灯,框架可以随便拆卸装箱,故又称其为“灯箱奏”,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终止活动。后在嘉兴北门太平桥边又组成和鸣奏,直到八十年代还有昆曲的清唱活动,今已消歇。 许鸿宾出生于1883年,父亲叫许少岩。“奏”和“班”是有区别的,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触动人们演戏的兴致,像婚丧寿诞、添丁进口、庙宇告竣、华屋落成等都要演戏,但大多数民众少有能力支付戏班之资,所以奏班是针对普通民众的经济能力应运而生的。奏班仅坐唱昆曲,人员少,装置简单,不需要完备的戏具,不化妆,也不需要舞台表演,是昆班的简约形式,所以请奏班的费用较为低廉。 |
- 上一篇:善书大家袁了凡(下)
- 下一篇:一代笛王许鸿宾(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