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洲区王店镇南梅村位于该区的最东南,秦代初开凿的长水塘和1993年开凿的大横港在此交汇。南梅村有个叫蒋庄的地方,它是由蒋中村和南桥头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在蒋庄,明末清初的清官、诗人蒋薰退隐后在此居
秀洲区王店镇南梅村位于该区的最东南,秦代初开凿的长水塘和1993年开凿的大横港在此交汇。南梅村有个叫蒋庄的地方,它是由蒋中村和南桥头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在蒋庄,明末清初的清官、诗人蒋薰退隐后在此居住。蒋薰为官时那种“不侮小民,不屈大吏”(载清·同治《伏羌县志》)的品格,在百姓中广为传扬。 蒋薰(1610-1693),字闻大,号丹崖,又号南村退叟。明末清初,他家原在浙江海宁,以后迁至南梅村。蒋薰小时候特别聪明,《四书》《五经》背得是滚瓜烂熟。每当大人们看见别家小孩都在玩耍,唯独蒋薰坐在家门口用功读书,无不赞叹,“这个孩子长大定有出息!”蒋薰十余岁时,就参加了科举资格考试的童子试,一考即中,成为一名秀才。接着又进入官学深造。明代崇祯九年(1636)考中举人。 明朝末期,战事频仍,蒋薰仍然发奋读书。他拜了江西新城县(今抚州市黎川县)颇具名望的著名学者黄端伯为老师。黄端伯十分喜爱这位肯吃苦勤学习的学生,经常向他传授爱国爱民的思想,因此蒋薰也迅速成为黄端伯的得意门生。 黄端伯对蒋薰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黄端伯(1585-1645),字元公,号迎祥,江西新城县人,生平好佛,广知博文,是明代末期名重一时的散文家、诗人。他曾在浙江宁波、杭州两地担任推官(掌管刑事审判的官员),办事干练,注重培养人才。明末,清兵入关攻陷南京后,时任礼部尚书的钱谦益率百官迎降。但黄端伯拒不参与,因此被清兵逮捕,关押至江宁(今南京)狱中。他宁可杀头也不愿剃发,誓死效忠明朝,最终被清兵杀害。清朝将领豫亲王多铎征战多年,也佩服黄端伯这样的硬汉,称黄端伯为“南来硬汉仅见此人”。黄端伯死后,清军将他安葬在其家乡新城县忠孝桥侧。清乾隆皇帝还赐给他“烈愍”谥号。 清初,战事连连,时局动荡,蒋薰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也无意仕途,就带着全家人徙居南梅村,过着开辟田园躬耕自足的生活。 清廷知道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利用汉人。于是吏部按照户口本,按图索骥般地查访深藏民间的前明人才,结果查到了隐居南梅村蒋薰的身份。清顺治十二年(1655),蒋薰出任浙江缙云县儒学教谕。蒋薰到任缙云后,看到的缙云学舍毁于战乱,也未重建。他只得租用明代时任延平府(今福建省南平市)训导樊阜的旧宅作为学舍。这所老宅十分简陋,仅以茅草覆盖屋顶,且四面透风。屋舍主人樊阜曾作诗描述此屋,“乌桕荫我墙,白茅覆我屋”。但蒋薰丝毫不在意,仍然为当地兴学育人出力。他风趣地把破旧学舍取名为“天际楼”,意即坐在茅屋放眼天际。由于他尽心履职、潜心教学,缙云学舍先后培养出麻成璋、郑载扬等多名进士、举人。 清康熙十二年(1673),蒋薰升任陕西伏羌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知县。当时大西北边远的伏羌县,遭受颗粒无收的旱灾,百姓家无隔夜粮,流离失所,满目疮痍,哀号四起。“县临极边,年饥流移。”可清政府还要当地百姓纳税交银。这时伏羌县累积欠缴的赋税已达三万五千多两银子。看到此景,蒋薰立即上书,要求上级官府豁免百姓欠缴的银两。可州府官员死活不肯。蒋薰又上了一道要求废除滥征旧弊、给百姓一条活路的奏章,并在路边以此内容立碑。这可惹恼了州府和省巡抚等顶头上司,结果他们给办事“一根筋”似的蒋薰诬列了“科税不力”等罪状,撤了他的知县职务,迫使他流落秦陇之地六年。“司府怒不可解,诬列罪状,巡抚以为过,奏弹文。”(清《梅里志》) 过了几年,朝廷给正直的蒋薰平冤昭雪,但此时的蒋薰已看破了官场的险恶、官员的狡诈,无意继续为官,于是退隐到嘉兴的南村(今南梅村),自称“南村退叟”。每日以诗文自课,并坚决不入城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蒋薰离世,终年八十四岁。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朱彝尊为其作《知伏羌县事蒋君墓志铭》,文中概括评价了蒋薰的一生,“学焉而为经师,仕焉而称循吏”。 蒋薰工于诗文,作诗逾万。经其亲自删裁汰除,仍有五千余首诗文存世。存有《留素堂集》一卷,《留素堂诗删》八卷。 |
- 上一篇:杭穉英:中国近现代商业美术创始人、广告设计先驱
- 下一篇:唐兰:尊古守正,证古泽今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