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平原作为农业重地、水稻基地,在众多诗人笔下更得到生动表现。
![]() 清 钱善扬《嘉禾六穗图》 嘉兴博物馆藏 嘉兴平原作为农业重地、水稻基地,在众多诗人笔下更得到生动表现。 清代嘉兴人张燕昌有《鸳鸯湖棹歌》: 皂林渡口渡船齐, 青镇东来官路西。 两岸稻花香不绝, 桔槔声里过车溪。 皂林、青镇、车溪均是桐乡运河边的地名;桔槔,古代井上汲水的工具,也用于灌溉。此诗写出沿运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水稻,稻花扬穗,香气四飘,农民也正桔槔辘辘,灌溉农田。 清代嘉善人孙圃有《魏塘竹枝词》: 一望黄云被绣塍, 如墉如栉庆三登。 劝郎多种羊脂糯, 十月新篘胜绍兴。 黄云、绣塍形容秋天水稻成熟时一片金黄的优美景象。墉(yōng),城墙、墙壁;栉(zhì),梳子;比喻水稻长得密密实实;三登,秋天丰收;羊脂糯,一种优质糯米,适宜酿酒;篘(chōu),漉酒用具,此代指酒;绍兴,指绍兴老酒。此诗写嘉善一带出产优质稻米,酿成的酒胜过绍兴的酒。嘉善的黄酒凭借特有的稻米而闻名,至今仍是名特产品。 因为江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这里产优质米,但这又给嘉兴平原百姓带来额外负担。除了正常赋粮外,又要额外征收供宫中及百官用的上等优质米,称为白粮,清代时,苏、常、嘉、湖四州及太仓一州,年交纳白粮217472石,使得江南百姓痛苦不堪。 近代曾做过嘉兴知府的许瑶光写过《嘉禾八景》,其中《禾墩秋稼》写道: 绣壤纵横晚稻田, 春林红树起炊烟。 西风无恙秋收到, 又话黄龙丰收年。 墩,原是指开凿疏通运河和湖泊时淤泥所堆成的陆地,嘉兴平原河道纵横,田地都处于水网之中,所以称为“禾墩”。 诗的前两句写秋天嘉兴平原晚稻成熟、一片金黄的美丽景象,再配上红红的枫树,飘荡的炊烟,一派安详平和,比春天更美。后两句则写今年风调雨顺,秋收将是丰收年,又让人想起当年吴国孙权黄龙年间的嘉禾祥瑞了。 嘉兴平原气候又适宜冬春种麦种豆,夏秋种稻,一年两季收种,充分利用土地。清康熙年间的江苏溧阳诗人狄亿的词《点绛唇·嘉禾道中》就描写出春日豆麦丰收的景象: 日暖烟销,豆花香闹东风腻。平畴十里,麦浪如云起。一片晴湖,缥缈熔天地。光无际。远山呈翠,倒影垂波底。 暮春季节,天晴日朗,豆花盛放,清香馥郁,望不到边的平原上,麦浪如云。一个闹,写出了庄稼蓬勃的生机;一个腻,写出了农家田野飘散着的芬芳。下阕写平原上的湖泊,水清澈底,水面如镜,映照着天地,远处的山峰倒映在水中。一个熔,极力刻画水之清澈宁静。 |
- 上一篇:嘉禾屯田,诗人们这样说
- 下一篇:没有了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