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新文学运动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并不多,陈学昭是其中之一。 新文学运动从一九一七年开始,那一年陈学昭十二岁,尚在海宁县立初等小学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已经升入高等小学读书的陈学昭,在家乡无畏地投入了爱国民主运动。下一年,她便离家赴
中国新文学运动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并不多,陈学昭是其中之一。 新文学运动从一九一七年开始,那一年陈学昭十二岁,尚在海宁县立初等小学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已经升入高等小学读书的陈学昭,在家乡无畏地投入了爱国民主运动。下一年,她便离家赴南通读女子师范预科。一九二二年,十七岁的陈学昭插班转入上海私立爱国女子学校,结识了张琴秋、陈竹影、季湘月三个同学,对她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成了茅盾弟妇的张琴秋,引领她认识了茅盾一家;陈竹影介绍她加入早期进步文学团体浅草社;校长之女季湘月的弟弟季志仁成了她抱憾终身未成侣的异性密友。 一九二三年冬,陈学昭从爱国女校毕业,仍住校内,不准备返乡。她要独立谋生。此时,她已开始了文学活动。她加入的浅草社,一九二二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他们创办了《浅草》季刊,《民国日报·文艺旬刊》。一九二五年二月以后基本停止活动,其“中枢移入北京”,成立了沉钟社。他们主要从事小说和诗歌创作。陈学昭是他们中“从事散文创作最有成绩的一员”。 鲁迅对这个社团曾经跟踪关注,直到三十年代,将他们的小说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一九三五年三月,鲁迅为该书作序,对他们是这样评价的: 他们的季刊,每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他们从上海唱到北京,《浅草》季刊改为《沉钟》周刊,“在绝处求生”,“玄发朱颜,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然而,他们终因“时移世易,百事俱非”而沉寂了。鲁迅为他们唱出了深惜的挽歌: 他们是要歌唱的,而听者却有的睡眠,有的槁死,有的流散,眼前只剩下一片茫茫白地,于是也只好在风尘澒洞中,悲哀地放下了他们的箜篌了。 可见,在陈学昭与鲁迅未曾谋面的时候,他们已有了充满知己情味的神交,为后来的一见如故之谊铺叙了温婉的前奏。 ![]() 一九三六年回国后在上海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