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国维故居正厅 前清翰林出身的蔡元培体会到了王国维的心意,他以特有的智慧托马衡转告王国维:这是邮资,不是薪水,既然静安先生已经接受了通讯导师的名义,那么邮资总该接受的。 这番言辞,让王国维打消顾虑,收
![]() 王国维故居正厅 前清翰林出身的蔡元培体会到了王国维的心意,他以特有的智慧托马衡转告王国维:这是邮资,不是薪水,既然静安先生已经接受了通讯导师的名义,那么“邮资”总该接受的。 这番言辞,让王国维打消顾虑,收下了北大送来的每月二百大洋“束修”。 王国维此时在上海的生活清贫窘迫。在他给亲友的私人书信里,可以得知他当时的处境:薪水微薄,米价、物价日贵,家中又添人口,东挪西补,央人借贷维持开销,遇到家中有人生病,孩子上学要交学费,日子越发难过。 这让人联想到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在一个易代鼎革的时代,以前朝遗民自居的人能不能拿中华民国国立大学的俸禄呢?可以想象王国维内心的煎熬。 出任北大通讯导师后,一向严谨的王国维自然兢兢业业:他为北大出研究题目,通过书信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为北大出版的《国学季刊》供稿,还向马衡建议在北大设立满藏文讲座。 他的学问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一九二二年春,顾颉刚写信给王国维说:“服膺十年,前日得承教言,快慰无既。唯以拙于言辞,不能自达其爱慕之情,私衷拳拳欲有所问业,如蒙不弃,许附于弟子之列,刚之幸也。” 看到年轻人对研究中国古文化有热心,王国维也十分高兴。他在给马衡的信里写到,已经见过北大的两名年轻助教郑介石、顾颉刚,说“二君皆沉静有学者气象,诚佳士也”。 一九二三年,王国维接受逊帝溥仪“御诏”,北上入值南书房,北大专门为他的到来办了一场欢迎会。 当时,北大学生时兴给遗老遗少们剪辫子。王国维出入北大,却安然无恙。他自有一种沉静庄严的气度,没有学生敢于或者忍心去侵犯他的尊严。 王国维在北大的任教就职,却因一桩事件而中断了。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经常托人把宫中宝物偷带出去变卖,以维持宫中开销。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因此发表了一个反对清皇室出卖国宝的宣言,里头直呼其名地点了溥仪的名字。 此时,王国维“以考古学者之资格”站出来为清皇室说话。他批评北大学生:清皇室的财物本属私产;按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民国国民应待清逊帝以外国君主之礼,“今《宣言》中指斥御命至于再三,不审世界何国对外国君主用此礼也。” 他于是以“近来身体羸弱,又心绪甚为恶劣”为由,停止了在北大的导师任职。 王国维生前好友陈寅恪曾说:“纵览史乘,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是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也……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 贤者拙者如王国维,心有大隐痛如斯。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