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新旧往复中的王国维(中)(3)

2017-10-08 10:01 作者:徐琳玲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新旧之人 二十九岁那年,在北上就任清廷学部总务司行走的几个月前,王国维写了一篇《屈子文学之精神》。此时,正值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有志新学的人似乎大有可为。 文中,王国维把中国的道德政治理想和诗道传统分为


  新旧之人

  二十九岁那年,在北上就任清廷学部“总务司行走”的几个月前,王国维写了一篇《屈子文学之精神》。此时,正值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有志新学的人似乎大有可为。

  文中,王国维把中国的道德政治理想和诗道传统分为两派,一派是入世的帝王派、国家派和贵族派,他们热情进取、内心坚韧,常有庙堂之忧;一派是出世的隐士派、个人派,这一派逍遥超脱,寄情于江湖之间。按其地理文化渊源,他称前者为“北方派”,后者为“南方派”。

  无论是道德政治理想还是诗歌想象,这两派文化传统都与社会现实构成一种冲突性的紧张,因为“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

  于是,“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辨而短于实行,故知实践不可能,而即于理想中求其安慰,故有遁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若北方之人,则往往以坚韧之志,强毅之气,持改作(社会)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

  在王国维看来,屈原兼具“北方人之情感”与“南方人之想象”,一方面洁身自好,有所不为,这是南人的超脱;另一方面又辗转激愤,为所不能为,这是北人的执著。集南人北人品性于一身,无法超脱又坚毅执著,纠缠不清,执拧不开,投江自沉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

  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女婴之詈,巫咸之占,渔父之歌……皆不足以动屈子,而知屈子者惟詹尹一人。盖屈子之于楚,亲则肺腑,尊则大夫,又尝管内政外交上之大事矣,其于国家既同累世之休戚,其于怀王又有一日之知遇,一疏再放,而终不能易其志。

  王国维两次“入朝”,都和罗振玉有关。第一次是光绪三十二年,当时罗振玉在学部任参事,经他向学部尚书荣庆举荐,王国维赴京做了四年“学部总务司行走”,实际工作是做图书局编辑,编译及审定教科书执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罗氏退避日本。

  一九二三年,经前清大学士升允举荐,王国维入值清逊帝“南书房行走”,成了末代皇帝的“师傅”。升允也和罗振玉有极密切的关系,两人后组成小朝廷中的一派力量。

  “南书房”设自康熙十六年,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康熙帝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由于“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随时承旨出诏行令,使南书房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自雍正起,另设“军机处”,南书房不再参预政务。

  清初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入值过南书房。对士人来说,这是至高荣耀——既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也意味着成为儒家入世的最高形式的代表——帝王师。

  溥仪对这位师傅可谓天恩浩荡:入值三个月后即赐五品衔并食五品俸,次年二月又赐紫禁城内骑马。

  王国维也心怀感恩。在给罗振玉的一封信里,王国维书呆子气十足地援用某书中的诗句为证,说自己所得的骑马之赏,在康熙年间有先例,此后“内廷二品官亦有不得者”,若在承平年代,是“特之又特矣”。“报称之艰,公将何以教之?”

  滑稽的是,紧接着又说上月津贴未发,自己和人商量借款二百元,于年下归还,还请罗振玉方便时帮忙向对方再提一下——他要靠借债度日来领受这样的浩荡天恩。

  很快,这位老实书生身不由己,卷入小朝廷里的权力纷争。

  罗振玉进入紫禁城后,展露出越来越强烈的政治野心。他资助、拥戴满清“遗老”升允上位,企图搞倒郑孝胥一派,同时拉拢以陈宝琛为中心的另一派遗老势力,频频写信催促王国维按他的意思递折子,让他在溥仪面前多谈论用人之道,并建议他多向皇帝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施加影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