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就这样过来了,吴黄龙三年公元二三一年建城,由拳改名为禾兴,到赤乌五年(242),禾兴又改名为嘉兴。到了东晋末有文字记载的,是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里记载,说嘉兴县西埏里有个居民倪彦思,家里发生
三国就这样过来了,吴黄龙三年公元二三一年建城,由拳改名为禾兴,到赤乌五年(242),禾兴又改名为嘉兴。到了东晋末有文字记载的,是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里记载,说嘉兴县西埏里有个居民倪彦思,家里发生野猫精(妖魅)作祟。这个我稍微介绍一下,嘉兴是个平原地区,嘉兴民间传说有两种东西是碰不得的,一个是野猫精(妖魅),遇到这个家里就不太平了。还有一个呢就是黄大仙(黄鼠狼),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好事情的。倪彦思家里发生了野猫精,具体怎么样我就不细说了,诸位可以去看《搜神记》。干宝是东晋时的笔记小说家,祖籍河南新蔡,定居海盐。东晋或再早一些,嘉兴已经有城市的规模了,西埏里就是街巷,但是城非常小。我原来住在人民路禅杖桥,我读中学时在禅杖桥河滩帮岸上看到一块碑,碑上记载,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拿了个禅杖云游到这个地方要过河,没有桥,和尚把禅杖丢在河面上,变成一座桥,过河去了。从我家去子城直线距离大约一里路,当时很可能在城一里之外就比较荒凉。东晋末南齐的时候,嘉兴出了一个歌妓苏小小,她死后葬在子城东侧的河边。苏小小是钱塘人,她的出现说明嘉兴当时已具备一定的城市消费水准,但是还谈不上繁荣。嘉兴城市的繁荣开始在北宋,因为到唐朝末年时在此扩建了一个大的城,城围十二里。建了大城,原来的小城就称作“子城”。唐朝末年之前,嘉兴县城是子城这样一个小的范围,城围只有两里十步,一步大概是一米多点。或者说居民区街巷有所扩展,但城墙没有变,一直那么点大。到了吴越国和北宋的时候,嘉兴的城市开始兴旺起来了,这跟宋朝的政治有关系。宋朝政府主张不打仗,对外多求和,对内发展经济,武官削兵权,以文官主政。宋朝的版图是蛮小、蛮可怜的。但宋朝的老百姓日子是过得蛮好的。嘉兴就是在北宋的时候发展起来了,标志在什么地方呢?杨颖立最近写了一本沿着韭溪到宋代的书,书中的韭溪紧傍着集街,就是这条集街,作为城市繁荣的标志。在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集街翻修,发现一块砖头,砖上有刻字,上面刻的是北宋政和三年,就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的时候 (1113),那一年重建集街。砖上还有八个大字,“人丰翕集,市井骈阗”。这就是说人非常多,城市繁荣,市井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挤挤攘攘。这条街官方的叫法是“大市上官街”,老百姓民间的叫法叫“集街”。这个地方是商业区,城里城外的人都到这里来做买卖,购物,像赶集似的。同时这里又是嘉兴城的中心,政治、经济、文教,全都在这条街上。子城从唐朝开始是嘉兴县的县衙,唐以后,五代、两宋为州、府、军的衙署。原来的嘉兴市政府就是现在中信银行的位置,有嘉兴最大的文庙,供奉孔夫子,设有府学。集街从现在的中山影院一直往东走再往北拐到勤俭路与建国路交界的地方,这样一个街区在宋代是最繁华的地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地方仍旧是最繁华的地方。江南大厦,原来的商业大厦,现在的勤俭路的四岔路口,像五芳斋粽子店、新联百货商店、新华书店等等都在这个地方。“新兴城市”这个概念,我认为就是在两宋这个时期产生的。唐朝的时候还不行,隋朝和唐朝时期嘉兴三次被剥夺县籍,合并到苏州,那个时候的嘉兴人都变成苏州人了。南宋的时候,临安作为偏安江南的首都,嘉兴就更加发达了。 杭州变首都了,我们这里成为朝廷的外围城市,也是接近首都的地方。跟皇帝住得近,待遇就有点两样了吧。何况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孝宗,他出生在嘉兴呐,嘉兴成了“龙兴”之地了啊。像东栅的凤凰洲,胥山的胥山书堂,东塔的景龙楼等等,都因为出了皇帝而被“点化”成了名胜。由于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南宋的时候,嘉兴和北宋时一样非常发达。那个时候,人们评价说嘉兴的“百工技艺,与苏州杭州一样了”。 城里城外,有七十个坊,四门水陆并通,舟车百货萃集。也就在这个时候,项家来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