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混堂弄 平湖弄堂除了贴近河水,还多承天上水,每到春雨绵绵时,一个个都成了江南雨巷,雨巷轻灵古朴,纸伞摇曳;雨水顺檐滴答,注入石路,注进庭院。不少人家备缸接天落水,更愿意珍藏冬雪融成的水。 一些弄堂名
![]() 北混堂弄 平湖弄堂除了贴近河水,还多承天上水,每到春雨绵绵时,一个个都成了江南雨巷,雨巷轻灵古朴,纸伞摇曳;雨水顺檐滴答,注入石路,注进庭院。不少人家备缸接天落水,更愿意珍藏冬雪融成的水。 一些弄堂名很有书卷气,像书院弄,弄内原建当湖书院。这个书院的前身叫介庵书院,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建于案山,乾隆十五年(1750)迁至书院弄,改名当湖书院,原址叫陆清献寺,因当湖书院迁入得名并留名到现在。毗邻孔庙的儒学弄,从平湖建县之初一直存在到本世纪初老城改造。 还有一些弄堂名功能明确,从弄名可以看出平湖当年商贸繁盛的景象,如面坊弄、扎蒸弄、陈牲弄(成双弄)、篾索弄、酱园弄、仓弄、南(北)混堂弄、碗爿弄(茶叶弄)、油车埭(头)、猪行浜、酒甏弄(宋朝时曾设当湖酒库),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有一条弄叫香弄,来历并不是因为气味的缘故,而是许多祭祀用品香烛店开在弄内,其中最有名的叫孙透云香店,是承袭好几代的老字号。倒是那半条弄听老人们说叫臭弄,想必是不通积水及垃圾而得名。 平湖弄堂在太平天国军队攻入前数量最多,太平军入城后因各种原因随房屋毁了几条,变成三个白场,即俞家白场、冯家白场、青阳地,到光绪年间稳定到七十二条半,以后是日机和解放初国民党飞机轰炸,一直到老城改造前,弄堂一直在量上有所增减。老城改造让原来意义上的弄堂随新建筑大量出现,老街成片消失,出现质的改变。但存在几百年的弄堂对平湖历史的贡献不应被遗忘,平湖丰厚的文化积淀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