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马鸣村西南有个小村坊,村坊中有几户杨姓人家。据说在清中期,有一对姓杨的中年夫妇挑着一副箩筐,箩筐里有两个小男孩,由于水灾,从上八府绍兴逃难而来。见此地溪流纵横,花木丛生,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开垦荒田,繁衍生息。 晚清年间,杨氏家
![]() 从前,马鸣村西南有个小村坊,村坊中有几户杨姓人家。据说在清中期,有一对姓杨的中年夫妇挑着一副箩筐,箩筐里有两个小男孩,由于水灾,从上八府绍兴逃难而来。见此地溪流纵横,花木丛生,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开垦荒田,繁衍生息。 晚清年间,杨氏家族出了个秀才,因排行第三,故名杨三。杨三上面有两位哥哥,不到五岁先后夭折,因此杨三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省吃俭用让他读私塾,希望以后能博得功名。 这杨三天生一脸麻子,过了十岁,身子骨便蹭蹭蹭地往上长,待他成年时,已长得人高马大。 杨三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但小孩子毕竟贪玩,杨三读了几本闲书后,开始迷恋武术,闲暇之余,瞒着父母跟邻村的朱武师偷偷学武。几年下来,一招一式也像模像样,三五个大汉也奈何不了他。 杨三的学业也不错,不到20岁便考取秀才,之后,几次乡试均名落孙山。杨三心想,博取功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说会作八股文,但写出的八股文也要对路,这样乡试官看了,才会让你中举。这么一想,杨三便绝意进取,转而做起了生意。做什么生意呢?民以食为天,此地为鱼米之乡,百花地面,由于地肥水佳,所产稻米优质,瓜果蔬菜味美可口。杨三纠集几名杨氏子弟,凭着水路四通八达,去西北的德清、西南的余杭等地贩卖,又从德清、余杭购入日用杂货,去东面的洲泉、东南的崇德销售。在掘得第一桶金后,杨三便在几个县城闹市区租下门面,派人驻守管理。自此后,杨三开始闯荡江湖。 马鸣西南方是三府(嘉兴、湖州、杭州)交界之地,河网密布,冷僻之处杂草丛生,芦苇遍地,更有无数荒滩小岛,无人管理,时有盗匪出没。杨三艺高胆大,仗着自小练过武术,用一双拳头横扫匪窟,打得盗匪跪地求饶。从此,杨三出名了,这一带的人在背后都叫杨三为杨麻子,家中有小孩的,晚上哭闹不停,大人只要说一声:“杨麻子来了!”小孩马上噤声,不哭也不闹了。附近大大小小的盗匪再也不敢对杨麻子的货物打主意。 杨麻子有钱后,在村坊东面建造一所圣帝堂,供奉关云长,效关云长之讲义气,以达团结乡人之目的,每年的关帝诞辰日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后来,杨麻子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乡绅。俗话说:“树大招风。”杨麻子的手下缺乏管教,掮着杨麻子之名,偶尔也恃强凌弱,欺男霸女,干些扰民的事,所以大家对杨麻子议论纷纷,毁誉参半。 村坊的族长知道后,忧心忡忡,摸着半尺长的胡子,思忖半天,最终对杨麻子说:“杨三啊,你现在好歹也是地方上的乡绅,应该多做善事,造福乡梓,村坊东面的路是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但要过河只能摆渡,如果由你出钱修建一座桥,将会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 杨麻子一听,连声叫好,当即拿出钱交给族长,由他全权负责,购石料、请石匠,马上开工造桥。但桥还没竣工,杨麻子却暴病而亡。 桥为三孔平梁石板桥,造好后,该起个桥名,族长在原地转了两个圈,想起这桥是杨麻子捐钱造的,说:“就叫杨麻子桥吧”。后来,大家叫着叫着,叫成了杨木子桥,桥下的河港叫杨木子桥港,连这个村坊也叫杨木子桥。 1949年,杨木子桥石板松动,摇摇欲坍,村民集资修建,嫌杨木子桥名不好听,便改名为太平桥,取吉祥之意。但远近的人还是喜欢叫它杨木子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