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砖桥的主拱圈、拱波的砖头结构 砖桥建造汇聚民间力量 上世纪50年代末,江南农村大量石桥木桥因年久失修,损坏倒塌。但是,困于当时建筑材料严重缺乏,桥梁修建的速度非常缓慢。 1964年,在江苏无锡建成一座东拱桥,
![]() 砖桥的主拱圈、拱波的砖头结构 砖桥建造汇聚民间力量 上世纪50年代末,江南农村大量石桥木桥因年久失修,损坏倒塌。但是,困于当时建筑材料严重缺乏,桥梁修建的速度非常缓慢。 1964年,在江苏无锡建成一座“东拱桥”,它没用钢筋水泥,只使用了青砖、石头、三合土这几种建筑材料。东拱桥的建筑工艺,算是一种创新,解决了缺乏建筑材料的矛盾。七星砖桥,或许就是这种建筑工艺在嘉兴的实践。 吴有根、钱根荣帮我用卷尺测得,五一桥主拱长16.1米,宽2.85米。据说,这座桥的前身是一座木桥,木桥何名、何时建造,我并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它背后的故事,定与如今的砖桥一样,也很丰富。 那么,这座砖桥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吴有根、钱根荣两个人思索推算了一番说:木桥破损后,1970年(也说1973年),由嘉兴桥梁队施工建造。本地东长浜的老木匠赵立观制作了建桥所用的拱圈模板;生产队的村民用当地的土掼成砖坯,就地烧成砖头,是砖桥所用建材的来源。 北桥堍一个村民告诉我:造桥那年,他在七星卫东砖瓦厂劳动,砖桥所用的“八五青砖”,就是他们那个窑墩烧制的。卫东砖瓦厂,在九里湾。 这名曾经的窑工名叫陆月良。他指了指桥北,自言自语:“今朝,砖窑老早呒没哩,砖桥倒还在。” 在桥底的水泥船上,钱根荣指着头顶的拱圈、拱波,比画着手势,给我讲述他所见当年的建桥场景:脚手架上固定圆面形(弧形)木壳子(拱波模板),泥水师傅从南到北、从北往南,把一块块“八五青砖”刮上水泥,一排排垒砌到木壳模具上,一直砌到南北会合。随后,砖上浇石子、河沙、水泥混成的混凝土,筑成了桥梁的主拱。 主拱(桥面)的混凝土层,一可加固拱圈强度,二来平整了桥面,还可避免雨水渗入砖缝,防止砖头松动。而行人在桥上走过时,看不到桥身的砖,所以,不知情者很难想到这是一座砖拱桥。 这座砖拱桥是双曲拱桥。桥梁主拱承受桥上传来的全部荷载,通过它把荷载传递给墩台和基础,即两岸的桥墩。 五一桥初建时,桥面两侧有砖头砌起的花格栏板。据说,栏板拆除的时间并不久。除此之外,砖桥完好无损。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此桥依旧显得非常结实。我猜想,这可能得益于当年的水泥货真价实。它与砖块的结合,牢不可破。我试着用指甲抠挖砖缝间的水泥,不见沙粒脱落,只留下白色的划痕。 几十年来,当地村民对它情有独钟。钱根荣深情地说:“以前,队里早上派工,社员在桥上集中;黄昏,大家到桥上讲空头,伊好比这里的中心广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