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寻绎杉青闸

2023-02-04 15:29 作者:王煦凯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堰与闸虽利于通航安全,但也碍通航效率。 杉闸风帆盛景不存,诚为憾事。 地方志中杉青闸和杉青堰两名常混为一谈,但在《至元嘉禾志》中堰闸篇里却并列杉青堰和杉青闸。该篇罗列嘉兴府各县堰闸时均遵循先堰后闸的顺序,前文已列有杉青堰,后文却又列上杉青闸

  堰与闸虽利于通航安全,但也碍通航效率。

  “杉闸风帆”盛景不存,诚为憾事。

  地方志中“杉青闸”和“杉青堰”两名常混为一谈,但在《至元嘉禾志》中“堰闸”篇里却并列“杉青堰”和“杉青闸”。该篇罗列嘉兴府各县堰闸时均遵循“先堰后闸”的顺序,前文已列有“杉青堰”,后文却又列上“杉青闸”,且两处注文同为“在县北四里”。笔者猜测这并非赘笔:作者是在指出“堰闸并存”的情况。堰和闸有所不同。结构上,堰是拦水矮坝,过堰需人或畜拉纤拖船通过,而过闸则以启闭闸门放阻船只;功能上,堰仅用于壅水,闸则兼具壅水和放水两功能。笔者推测,堰的出现早于闸,早先之堰后来可能改建为闸或在附近兴建一闸,明万历《嘉兴府志》认为汉时即有杉青堰是可能的。堰与闸虽利于通航安全,但也碍通航效率。

  古代嘉兴运河上有一整套水利设施。相传分水墩垒于隋,用于分水缓流,又缓解了杉青闸减缓水速和在太湖丰水期防止湖水倒灌入嘉兴的压力。宋时太湖洪水殃及嘉兴有史可稽,如清光绪《嘉兴府志》载:“元丰六年正月,大雨至。六月,太湖泛滥,苏、湖、秀等州城市并遭水浸,田不布种,庐舍漂荡。民弃田卖牛,散去乞食。”当时运河大概自南向北流,而在杉青闸段流速较快。这是由于:第一,嘉兴以南近钱塘江,受钱塘江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地势垫高,而嘉兴北部近太湖地堑,地势低洼形成高差;第二,杉青闸所在河段是江南运河自南向北流时由窄变宽的一段,水位自然会降。但该段运河的流速和流向随历史变迁有所改变,这可能是杉青闸终被废弃的原因。

  考虑到技术与成本,古人在拟设闸河段会将河道收窄。于船闸而言,至少双闸门才能使船只利用闸门的次第开闭通过落差水面。例如船顺流自南向北驶来时,先闭北闸,帮助船只停稳;再闭南闸,囿船于闸室;接着缓慢开启北闸,水位下降,船只通行;接着北闸关闭,开放南闸,迎接下一艘船。复闸又增加了一个闸室,进一步缓和水位落差。吴镇《嘉禾八景图》中的“三闸奔湍”所绘就是复闸,但“杉青闸”只被用于标记中闸,其余各标为“上闸”和“下闸”,这不影响对“杉青闸系统”的分析。学界有同仁以杉青闸为单闸,以端平桥处为闸门,但这既与吴镇所绘不合,也和上世纪河床清理所得不符。端平桥可视为杉青闸系统的南界,类于长安闸的虹桥。

  杉青闸可能遵循“船由水位高处向低处过闸,反之过堰”的方法运行,这是笔者受《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长安闸坝》描述长安闸运作的启发。船只若顺水过闸,进入闸室后不靠拉纤,可顺流航行;而逆水过闸却受水流阻滞,需要拉纤,反而过堰方便。结合该处地理环境,六里长泾绕加洲长岛,和运河形成环状水域,使船只可以用两条河道来完成或是过闸或是过堰。百步桥刚好证明了运河沿岸纤道的存在,可供过堰拉纤。笔者怀疑原来河道中所谓的“嘉禾墩”也是杉青堰的一部分,即堰的残留物。因疏通江南运河时若非特殊需要,不可能特意留土墩于河中影响通航。笔者推论:现加洲长岛之西原为堰,需纤夫,而东为闸,加洲长岛自身则又是一个大分水墩。

  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为研究杉青闸提供了宝贵材料。他于1072年渡海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次年返程,两次过杉青闸。一次是北上:“申时出船,过州北门,经六里至三树堰。令开二水门,出船了。堰官人来,入船中,谒见道场。依待袈裟,不进船。戌时七条七帖、衣衫七领持来。有府文状。钱十四贯四百文出献了。即出船,至闸头宿。七时行法了。防送兵士二人返了。”一次是南下:“卯时出船,终日曳船,过八十里,至秀州北门宿。”返程时成寻没有过杉青闸的记录,仅称“终日曳船”,但他不可能在运河水道上跳过该河段直接到北门,除非返程时是过堰,同样是曳船,因而过堰情节被成寻省去。另据成寻的其他过闸经历,船停后须办理过闸手续并听候闸官指挥,在白天到待过船只达到一定数量(如百艘)时次第开上中二闸,付清过闸费后出下闸继续航行——过杉青闸大概也是如此。至于帆船落帆,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为使船停于闸前而降帆减速,二是上闸有门楼限高,三是拉纤翻堰时帆樯易折。

  杉青闸废后,纤道依然在发挥作用,百步桥是残存的一段。纤夫靠运河西岸拉纤,遇南横港,便架桥接续纤道。水上纤道本宜贴水,便于拉纤,而建为拱桥是为南横港通航之便和引水灌溉,但单拱(清代曾为双拱)只在河中央,拱两旁还是水上平纤道,且不设护栏。清光绪《嘉兴府志》言杉青闸“宋尝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而据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所绘,原落帆亭两面与围墙连接,若水阁状,朝南翼然临于与运河相通的荷花池上;落帆亭东侧的纤道架于运河水上。也就是说,落帆亭公园当时直接建在苏州塘的石帮岸上。现在与当时相比有三大变化:第一,原荷花池被填,与今天重新开挖的荷花池位置不同;第二,原落帆亭不存,“落帆亭”现在被用于指称筑于假山之上,与“太白亭”(为敞开式)相望的那座亭(为封闭式);第三,原水上纤道于今已筑为杉青闸路,使落帆亭公园东侧不再与堤岸相贴。

  (作者系地方文史爱好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