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金庸的“江”与“湖”(4)

2023-06-09 18:08 作者:陈苏 周伟达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一江钱江潮涌中的家国情怀 海宁袁花镇赫山房(今新伟村)是金庸的出生地,在1936年秋天考入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今嘉兴一中)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海宁。 海宁此地有怎样的气象? 可见文脉昌盛。海宁陈氏称海内第一


  一江·钱江潮涌中的家国情怀
  
  海宁袁花镇赫山房(今新伟村)是金庸的出生地,在1936年秋天考入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今嘉兴一中)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海宁。

  海宁此地有怎样的气象?

  可见文脉昌盛。海宁陈氏称“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海宁查氏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佳话,清康熙帝御赐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可见钱江潮涌。孙中山先生曾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金庸在浩荡潮声、深厚文气中长大,必受此气象的熏陶与浸染。

  1931年,金庸就读于村口巷里十七学堂,好读书,常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等书刊。小学期间,读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日渐痴迷,侠义之心渐生,也为他今后踏上武侠小说创作之路埋下种子。在海宁县立袁花中心小学求学期间,他的文章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诵读,并被启蒙老师陈未冬推荐、刊发在好友编发的《诸暨民报》上。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五年级级刊的组稿、编辑,从半月一期到一周一期,再到两三天一期,编报的经验亦有所积累。香江一代报业巨子与报纸的缘分,最早或可追溯于此。

  深受家族门风影响的金庸打下良好文学基础。当他拿起笔,第一次写《书剑恩仇录》,选择了家乡海宁这个符号,将视角对准了诗书传家的望族海宁陈氏。

  陈家洛是海宁陈氏后人,以陈氏为背景的乾隆身世之谜,是故事的主要线索,海宁陈阁老宅,是金庸笔下的著名点位。

  陈阁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是清代名臣陈元龙的故宅。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写道:

  陈家洛到得家门,大感诧异。他祖居本名“隅园”,这时原匾已除,换上了一个新匾,写着“安澜园”三字,笔致圆柔,认得是乾隆御笔亲题。旧居之旁,又盖着一大片新屋,亭台楼阁,不计其数。愕然不解,跳进围墙。

  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将乾隆皇帝描写为汉人海宁陈家之后,将乾隆皇帝是汉人的传说推上了高峰。在后记中,金庸明确指出“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阿斐大侠曾作文说,“历史传说却恰恰是小说家的最爱。演义小说传播胜过正史是历来传统,《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就是明证。”

  巧合的是,封笔之作《鹿鼎记》,金庸又回到海宁,回到他的家族,同样诗书传家的望族海宁查氏。

  《鹿鼎记》开篇,金庸就写了清代第一大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这是查氏遇到的第一次文字狱,书中的查伊璜就是查氏先祖查继佐。

  海宁查氏曾两度陷入文字狱。

  明史案后几十年,雍正四年(1726),江西科场试题“维止”案,给海宁查家带来毁灭性打击。查慎行、查嗣瑮受胞弟查嗣庭的牵累,查氏家族由盛转衰。

  金庸在第一回加了很长的“注”,讲述这段家族历史,特别提及“本书五十回的回目都是集查慎行诗中的对句”,阿斐大侠将之视为“小说史上的别出机杼”,其中蕴藏更多的是家族文化与精神传承。

  钱江潮起潮落,这是金庸小说一个特殊的象征符号。

  金庸小时候喜欢看潮,据说还曾在盐官的海塘边露营,枕着涛声入眠。

  《书剑恩仇录》中,他以“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作回目名来描写钱塘潮:

  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自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大潮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大潮汹涌之势、澎湃之貌,跃然纸上,潮声宛如已在耳畔。少年金庸看过的大潮,都落入笔端。或许他也曾拖着妈妈的手来到海塘边。

  (陈家洛)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了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见尽是无垠黄沙,此刻重见海波,心胸爽朗。

  《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披襟当风,望着大海,儿时旧事,一一涌上心来”,这何尝不是金庸的自白,他将离乡别井的追忆和对母亲的思念都寄予在潮水中。

  陈家洛呜咽道:“我真是不孝,姆妈临死时要见我一面也见不着。”又问:“姆妈的坟在哪里?”瑞芳道:“在新造的海神庙后面。”陈家洛问:“海神庙?”瑞芳道:“是啊,那也是今年春天刚造的。庙大极啦,在海塘边上。”

  时代悲欢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

  1936年7月,成绩年年是班上第一名的金庸,从海宁县立袁花中心小学高小毕业,同年秋天,考入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就读。

  然而,好景不长。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金庸随学校撤退,辗转各地,最终在丽水碧湖镇继续学业。11月,日寇登陆杭州湾,12月底海宁沦陷。查家祖宅、钱庄被烧毁,全家逃过钱塘江。金庸祖母黄氏、母亲徐禄以及幼弟在逃难途中离世。

  金庸借着陈家洛的哭,怀念母亲与故乡,他何尝不是借陈家洛来写他的家,他的国?

  时代浪潮翻涌。钱塘江奔流不息,涤荡着青年金庸闯荡世界的心灵。

  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从此以后,江风潮雨入梦来,故乡注定成为金庸一生的回望与精神的底色。在他心中,钱江潮的涛声依旧。

  再与故乡重逢,已是44年后。1992年到2008年,金庸六次返乡,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去盐官看看伴随他成长的钱江潮。1996年11月,首届金庸学术研讨会在海宁召开,会议期间,他赴盐官观潮,并参观海神庙、陈阁老宅,还设宴招待与会的十余名专家、学者。次年9月,金庸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爱国企业家查济民又一次来到盐官,他们满载着时代浪潮与个人奋斗的精彩故事,恰如这“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

  金庸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后生的希望都融入这一江潮水之中。1994年4月5日,金庸二度返乡时,为海宁市高级中学题写“行见人才如潮自此涌出”,对家乡后生怀抱期待。2008年9月他最后一次回乡,参加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钱塘江畔,他亲自为金庸书院奠基。其间题字数次,他为钱江潮题“天下奇观”,为即将启用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题“同施同济 猛进如潮”,心中期许,跃然纸上。

  少年聪慧,饱读诗书;青年豪情,担起道义文章;中年壮志,撑起“报业巨子”“武林文宗”之名;暮年报国,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金庸从家乡海宁出发,泛游祖国山川和恢宏历史,以天纵才华构建出磅礴的艺术宇宙,在无数鲜活落地的人物创造中,弘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金庸成就了自己,也照亮过每一个少年的英雄梦。

  侠义不朽,如钱江潮涌,浩荡千年,日日夜夜。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