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乌镇桂香桥

2024-12-31 09:37 作者:乐忆英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桂香桥在乌镇北庄村(今陈庄村),始建年代未知。文献记载,宋代时此地名莫家堰,是莫氏家属聚居地。镇志又载,故老相传:先有劳莫,后有乌镇。也就是说,乌青两镇最先有劳氏、莫氏两户大族。尤其是莫氏家族,在宋代科举连连,声名显赫。 嘉庆《桐乡县志》卷

  桂香桥在乌镇北庄村(今陈庄村),始建年代未知。文献记载,宋代时此地名莫家堰,是莫氏家属聚居地。镇志又载,“故老相传:先有劳莫,后有乌镇。”也就是说,乌青两镇最先有劳氏、莫氏两户大族。尤其是莫氏家族,在宋代科举连连,声名显赫。

  嘉庆《桐乡县志》卷首地图中,“廿四都区”,在青镇西南,即宋代清风乡范围,有“宋尚书莫泽故址”及“莫氏椿桂堂址”。光绪《桐乡县志》载:“宋莫氏系永新乡人,地名莫家堰。”按现在的位置,就是原乌镇北庄村西南至陈家村一带。

  莫氏世居于此,最先中举的是莫抃,字庆叔,号知足居士,隆兴元年(1163)进士。至元《嘉禾志·人物》,“宋莫抃,字庆叔,世居是邑之青镇。孝宗隆兴间登进士第。子泽,光宗绍熙间亦登进士第。官至尚书。”莫氏先祖在故宅东南广植桂树,因桂象征光华高洁、贤德君子,《山海经》中提到“桂林八树”以八树形容其盛大。后人也以“东堂桂”代指科举及第。

  北宋末,太学生、仁和(今杭州)人莫琮以贡生赴汴京,入太学,试集英殿,名列官簿。建炎三年(1129),因避战乱,随宋室南渡。以“崇德青镇莫氏”为同宗而避地崇德县清风乡,遂家焉。两家莫氏相邻而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抱团取暖”。仁和莫琮娶临安袁氏,生了五个儿子,后又陆续从莫家堰迁居崇德县城崇福寺西。莫琮在清风乡时,大约抬头就见宅前院后遍植椿树、桂树之故(椿、桂皆长寿之木),故起堂名为“椿桂堂”,迁县城后仍沿用“椿桂堂”。而后莫氏“五子登科”。此莫氏的籍虽然迁到了县城崇德,但最小的儿子莫若冲一直“占籍”清风乡,故历代《乌青镇志》之“科举”及“人物”均载有莫若冲,而他的四位兄长俱不载录。

  青镇莫抃家族有十人中举(其中进士九人);崇德莫琮家族有十二人中举,若加上莫琮的三个外孙陈之纲、陈之经、陈之纯,共十五人中举(且都是进士)。绍熙三年(1192),袁州分宜知县谢谔为崇德莫氏撰《椿桂堂记》云,“范文正公《叙燕山窦氏》中有‘一椿五桂’之句,自后继之者未易,唯今秀州崇德县莫氏可俪其美。”

  莫抃有个从孙叫莫蒙,淳熙十四年(1187)特奏名进士。万历《乌青镇志·人物》载,“莫蒙,字养正,以文鸣太学,屡踬京闱,就特科。官纠曹,不避权贵,有所拂,辄引去。以诗翰自娱,尤长于乐府。有《卧驰集》行世。”

  莫蒙卒后,葬于故宅东面的河畔。后村民为出行便利,在此修筑木桥,桥成,因此地桂树成林,每当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乃起名曰“桂香桥”。光绪《桐乡县志·建置》载,“太学莫蒙墓,在二十四都一图桂香桥侧。”

  桂香桥现属乌镇陈庄村,为石拱桥,曾数次重建。2001年,因民兴公路通车,新建水泥平桥,沿用桂香桥名。而老桥在白马塘边,至今尚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