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幽深弄堂

2025-01-03 10:28 作者:欧福泰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弄堂,北方话叫胡同。在江南吴方言中,起初称小巷为弄唐,以后才慢慢称为弄堂。明代作家祝允明在《前闻记弄》中写道: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著名作家巴金在《雨》中也写道:我迷惘地走出了窄小的弄堂。 在嘉兴一众古镇中,王江泾被称为运河入浙第一镇。镇上曲

  弄堂,北方话叫“胡同”。在江南吴方言中,起初称小巷为“弄唐”,以后才慢慢称为“弄堂”。明代作家祝允明在《前闻记·弄》中写道:“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著名作家巴金在《雨》中也写道:“我迷惘地走出了窄小的弄堂。”

  在嘉兴一众古镇中,王江泾被称为“运河入浙第一镇”。镇上曲径通幽的弄堂,就像在诉说着一段段江南故事。弄堂的兴起和当地经济密切相关。

  王江泾镇旧称“闻川市”。南宋初年,闻川市依傍古运河,交通便捷,进入了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工商繁盛、人才荟萃时期,成为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南宋以后,闻川丝织丝绸业高度发达,商业日趋兴盛,居民骤增,与新塍、陡门、濮院合称为“秀水县四大镇”。

  明清时的王江泾镇已有陶家、沈家等不少精美的宅院。在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建筑住宅之间,就包含着颇有特色的弄堂。

  清代《闻川缀旧诗》曾这样描述王江泾镇:“宋元明以来,望族聚处,蒸蒸富庶有,清乾嘉之际,烟火万家,其民多以织缯为业,日出千匹,衣被数州郡。”清嘉庆、道光年间,王江泾镇丝绸业鼎盛,由“日出千匹”一跃而为“日出万绸”。镇区的繁荣,带来了道路的四通八达,弄堂如蛛网密布。

  清代,王江泾镇区有一里街、丝行街等三街,闻店坊、射襄坊等十坊,高家埭、河西埭等五埭,与街坊相通的弄堂有26条。这些弄堂毗邻大街,很多都与当地的丝织丝绸业有关,与当地名人有关。不乏商店铺肆、豪门富宅,十分热闹,形成了一种蕴含人文气息的弄堂文化。弄堂幽深不宽,最窄的不过1米,最大特色是“头顶一线天、脚踏石板路”。

  镇里的弄堂名称极富民间色彩。由于当时居住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因此弄堂多以姓氏命名。南宋时随宋高宗南渡至王江泾的将仕郎陶观,其后裔历经各代在王江泾繁衍甚多,曾出现陶造图、陶允中、陶宜中、陶长原等陶家名人,清末还出了个两广总督陶模。于是就形成了陶家弄。

  建于1862年的钱家弄,南起一里街,北至鸿运路,弄内居住的多为钱姓人家,故命名为“钱家弄”。计家弄多计姓大户人家,明清时较为知名的有书画家计埏、计宝鐄、计宝斋、计芬、计堉,藏书家计标等。此外还有李家弄、万家弄、金家弄、屈家弄、张家弄、钮家弄。

  古时丝织业的繁荣,形成了王江泾独特的专一行业弄堂,弄堂内有着许多相关联的商铺。虽然商家竞争激烈,但也给了本地及南来北往的客户很大的选择余地,也就形成了行业特色的弄堂。如丝织业织机上的重要部件筘件平时损耗多,因此就出现了专事出售与修理筘件的筘店弄。还有为客户和百姓生活服务的混堂弄、牛窝弄、仓场弄、轿子弄等。

  这些弄堂以前都是闹猛的场所,遍布众多丝行、绸行、茶楼、酒肆。明代的天然痴叟就在《石点头》一文中如此描述王江泾一带:“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至此收货,所以镇上做买卖的挨挤不开,十分热闹。”

  一条弄堂就像一个印记,将古镇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来。我穿越在被岁月雕刻的弄堂里,仿佛也得以触摸到一点点江南水乡旺镇古时跳动的脉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