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百年来第一人 金蓉镜称他的书法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有人也许会因其是沈氏弟子而心有不服,而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他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认为他已经把书学的奥秘豁然贯通。 在书法评论家眼中,书学家的
“三百年来第一人” 金蓉镜称他的书法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有人也许会因其是沈氏弟子而心有不服,而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他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认为他已经把“书学的奥秘豁然贯通”。 在书法评论家眼中,书学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得书卷味,碑学书家有金石气,帖学书家有滋润丰膄肌理。但唯有沈曾植的字兼而有之,独擅其美。 王蘧常把老师沈曾植的书风演变分为两个阶段:六十岁之前“为孙隘庭临《郑文公碑》,绝少变化”;六十岁之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在此次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书法展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其晚年所作,行书、草书、章草、隶书、楷书件件看似信手拈来,却奇趣高古。 沈曾植早年的作品受包世臣的影响,对唐代的张怀瓘《药石论》中的“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最为心仪。中年由帖入碑,喜欢张裕钊的书法。晚年则碑帖相融,讲究会通。 他书风的转变,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大量古碑版器物出土,兴起了金石学。与此相呼应的是书学界出现“北碑南帖说”,提倡学碑。风气使然,沈曾植也主攻北碑。他将金文、小篆、隶、章草、魏碑、楷书的笔意笔魂,相对自然地化入行草。采取萧笛一体的方式去结字造型,横吹为主,直吹为辅,波诡云谲,笔尖笔腹,偶现飞白,干而不枯,即古人所赞美“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沈曾植独特的书风,来自于包世臣所述方法,转指正锋是其特点和关键。转指一法,曾遭不少非议。有人觉得不停地转动毛笔,把笔毛绞成绳子一样,如何作书?沈曾植的转指法,弟子王蘧常曾在《忆沈寐叟师》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说明。那是在运笔过程中笔锋行将失去中正时所用的纠偏还正之法,并且是在运行过程中不停顿的情况下且运且转,不是为转而转。捻指转锋,为的还是求得中锋。 晚清整个社会都在求变求新以自强。沈曾植的书法以古为变,以古为新,新意十足。放眼历史,米芾、赵孟頫是以古为新的成功实践者。沈曾植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了上述种种鲜明的见解外,还有敢于勇猛精进的心境。他在书学上没有像包世臣那样钻牛角尖,他非常大胆地运用“抽锋”、“卧笔”之类的手段,如果用正统的眼光来看,觉得有些偏,如果用新理异态的效果来看,恰如其分。 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的墓志,章士钊原想请康有为书写,一贯自视甚高的康有为婉拒说:“寐叟健在,某岂敢为?”最后是康有为撰文,沈曾植书志,传为佳话。 沈曾植心目中非常向往魏晋冲夷淡泊的境界,毕生均未实现过。他投入书法的时间毕竟有些晚,更何况身处书道衰落的时代。但他依然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前中期的书家,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风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他用实践昭告着南帖北碑其实诸水同源,终归于大海。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