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沈曾植:不应被遗忘的一代硕儒(5)

2013-11-07 08:47 作者:朱梁峰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世间原未有斯人 1912年,俄国哲学家卡伊萨林经辜鸿铭介绍来见蛰居海日楼中读书的沈曾植,大为感叹,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称他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之后,除了王国维来请教音韵、伯希和来讨论契丹


  “世间原未有斯人”

  1912年,俄国哲学家卡伊萨林经辜鸿铭介绍来见蛰居海日楼中读书的沈曾植,大为感叹,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称他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之后,除了王国维来请教音韵、伯希和来讨论契丹、蒙古、畏兀儿文和摩尼、婆罗门教源流,除了王国维、陈寅恪等有限几人时不时提起他外,他的经世之才、满腹经纶,却因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被学术史渐渐遗忘,这遗忘,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意。

  1918年,沈曾植写给自己的《自寿诗》中有这样一句:“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没想到一语成谶,如今世人对这位“一代大儒”大多知之不多。

  沈曾植祖籍嘉兴,世代为官,出生于北京。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曾国藩的老师。可惜沈曾植八岁时,父亲逝世,家道衰落。沈曾植兄弟四人从小只有跟随母亲诵读唐诗,或在父亲生前好友家中跟读学习。最困难时,家中只有一件长衫,谁有事外出就由谁穿。

  他23岁那一年,才在成都与父亲一位生前好友的女儿李逸静结为夫妻。这对患难夫妻举案齐眉,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不过这对伉俪夫妻终身没有生育,按照家族传统,四弟曾越的一个儿子沈慈护过继给沈曾植,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

  在隐居上海期间,每年清明节,沈曾植都会来到嘉兴姚家埭的老宅,并前往王店祖坟祭祖。

  越到晚景,沈曾植心境越是明白,心情逐渐从激愤转为悲凉,从悲凉转为旷达,他在佛教思想中已经找到了自我平衡的心理方式,“世界是空还是色,先生非有且非无”。1921年,生活已经无以为继的他,开始卖字为生,这一时间,也是他书法的高产期。

  不过沈曾植的书法高峰并没有持续多久。1922年,73岁的老人病情开始反复。当年六月十一,是他与夫人结婚5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按照老家风俗,两人重偕花烛。此后沈曾植又开始生病,并且“每日至戌、亥、子时,神情特定”,每到晚间,反而清醒起来,作为一个老人,似乎有些反常。医生说他,“心血太少,脑血太多,心房之力太弱,神经之用太强”。而他自己也明白大限将至,在五年前写给康有为的一首诗后写下了一段跋语:“余病益甚,岁不吾与矣。”

  十月初二这天,他起得很早,向人说起昨夜“梦境极佳”,并写下了两副对联。甲联写在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乙联书于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绣断肋薪纰。”

  几小时后,一代硕儒带着所有的赞扬与非议与世长辞。

  虽然沈曾植生前曾在学术界博得了盛名,可后来随着他众多手稿的散失,和他在思想史上的位置,记得起他的人并不多。只是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提到他时会流露出对长辈的尊崇,内藤湖南、伯希和等外国人提起他来会表现出对中国学术的一份敬意。最终,是一个俄国人卡伊萨林、一个日本人西本白川和一个中国人王蘧常给他写了介绍、传记和年谱。


沈曾植故居
 
  1959年,沈慈护将父亲沈曾植的30余幅书画和180余通书信捐献给了嘉兴博物馆。沈慈护去世之后,其子沈乙孙每年都会来嘉兴老宅。位于嘉兴姚家埭的沈曾植老宅,已于2000年底由嘉兴市政府拨款全面整修,并于2001年12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沈乙孙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孙昌淑依然坚持每年来嘉兴祭祖。去年,孙昌淑前往王店祭祀了沈家祖坟后,对嘉兴文保所所长方包清说,这或许是她最后一次来嘉兴了。如今,已届高龄的她已定居加拿大,与儿子一起生活。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