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根筋的坚持 1956年初,培训结束,在理想的工作环境,有信任自己的馆长,虽然借调的工资养家还有些困难,但臧松年打算第二年给他转正。这样的话,他就完全无后顾之忧了。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袁谷人坚信着。
一根筋的坚持 1956年初,培训结束,在理想的工作环境,有信任自己的馆长,虽然借调的工资养家还有些困难,但臧松年打算第二年给他转正。这样的话,他就完全无后顾之忧了。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袁谷人坚信着。但时间没走到第二年,臧松年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袁谷人从1960年开始投稿,作品是版画。之所以投稿,一部分是源于生计;之所以选择版画,是因为画油画没条件,国画在解放后不提倡。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合适的刻板材料,1959年,正好是建国十周年,在纪念活动中,他终于得到别人废弃不用的石膏板。 他一面画,一面刻,印了几张,寄到了不同的地方,几天后,《新民晚报》就刊登了出来,题材是水乡。 这是他最喜欢的题材,那时候画水乡的人还很少。 在这之后,他进入了创作的活跃期,一幅幅作品被刊登出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还有专业的美术杂志和版画杂志。 从1960年到1964年的5年里,他创作的30幅作品频频见诸报端,几乎每篇作品都被反复发表三四次。题材大多是水乡。 1996年,他获颁“鲁迅版画奖”,这是由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新兴版画家的。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日报两个美术编辑曾跟投稿的作者说,你们要向嘉兴文化馆的袁谷人学习,他的作品有内容,也有艺术性。这个评价很中肯,也是袁谷人在那个时期的最大特点。 当时,还有作者路过嘉兴,特意来看他,和他探讨版画创作。当时他在文化馆的工作环境并不十分好,他希望通过去考美术院校改变自己的处境。他听说,美术学院曾经为录取他了解他的情况,但“出身问题”把他卡在美术学院的外面,这个梦直到30年后的1990年那次进修,才算是勉强圆了。 1960年到1964年是他创作黄金期。好景不长,他再次因为“出身问题”被卡在了命运之门的外面。 1965年开始,他的作品发不出,省里的画展也不要他了,有时候被退的画稿上还有尺寸标注,可以看出是临时被撤的。 1972年,他逐渐可以搞创作。但是,他明显感受到长期的政治压力,让他的思想僵化。毕竟,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不仅不能发表作品,而且还要干革命,时时还要提防被别人拉出来批斗,“出身问题”始终是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很长时间,他都不能从中走出,他进入了艰难的摸索期。 一方面他要摆脱僵化的思想,同时在绘画风格上他也在找突破口。石膏板刻起来很有金石味,很具中国特色。但是搞出来的作品,人家都不喜欢,没有人承认。他不断尝试,后来在作品中增加了灰色层次,使作品层次越来越丰富,才得到认可。有时认不认可只是一线之隔。或许是不甘心吧,他虽然没有朝着金石味继续走下去,但作品中还是有着若有若无的金石感。 直到1994年,他才从摸索期完全走出来。这时候,他已经62岁了。距离1964年,已经30年了。 1994年,他的作品《一树春风》入选八届全国美展,1999年《金秋》入选九届全国美展,2004年作品《昨夜春雨》入选十届美展。画作《晨渡》、《阳春》、《昨夜春雨》先后入选全国版展。他进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黄金期。 他打算将这次的画展作为自己版画创作的句号。 但画画并没有结束,他想玩玩国画。一直以来他都对国画很有兴趣,而且也有基础,现在条件好了,他也想看看在国画上能不能有所突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