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三年,高士奇一家北上京师,到京不久,父亲就去世,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年仅20岁的高士奇身上。高士奇写得一手好字,以卖文为生。那几年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贫贱夫妻百事哀。傅氏每日刺绣贴补家用,还典当首饰
康熙三年,高士奇一家北上京师,到京不久,父亲就去世,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年仅20岁的高士奇身上。高士奇写得一手好字,以卖文为生。那几年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贫贱夫妻百事哀。傅氏每日刺绣贴补家用,还典当首饰,供养婆婆。 贫困的日子最是难熬,况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没有尽头。高士奇潦倒京华,壮志难酬,有时为了舒展胸怀,策马西山,登高远眺,然客愁难解,抑郁难消,终积郁成疾。康熙七年七月,高士奇大病,妻子已快临盆,还亲自为他熬药。大儿子出生时,大雨倾盆,蓬户不堪连日大雨,屋漏檐坏,才生产三日的妻子只能抱着儿子站在颓檐下。高士奇缠绵病榻,亦无可奈何。夫妻相顾无言。 然而,患难见真情。 在寒冷的冬日,北风呼啸,一盏如豆的油灯下,高士奇读书,妻子刺绣,有时高士奇为别人写文章,妻子则在其身边揉纸磨墨。 居住在城北时,妻子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了各色蔬菜,夏天傍晚,暑热渐消,高士奇便和妻子汲水浇灌蔬菜。 因有妻子相伴,多年的贫困潦倒并没有让高士奇绝望,他仍坚持一颗上进的心,刻苦勤奋。康熙八年,二十五岁的高士奇入太学,初次觐见康熙皇帝。从此,高士奇的命运有了转机,其一家的生活也开始好转。 十年四月,康熙帝亲试太学生,高士奇殿试第一。这位少年天子喜欢高士奇的字,五月下旨:凡经筵讲义都让高士奇一人抄写。高士奇从此常伴君王,在学问上为康熙答疑解惑,引导其入学术殿堂;政事上,出谋划策,为康熙分忧解难。 高士奇得康熙赏识后,尤其入直南书房后,日益忙碌,每日早出晚归,晚上要二更、甚至三更才能回家。妻子每晚都命下人准备好酒食,坐等他回来,每次谈到公事,妻子都勉励他要清廉勤奋。 高士奇多次扈从康熙皇帝出巡,到过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江南、浙江等地,每次一走就是几个月,妻子在家中打理一切,从不让他分心。一次扈从南巡,高士奇寄诗给妻子(《独旦集》卷一): 两月随行殿,惊时感暮春。诗题江上句,寄与闺中人。花鸟情无赖,丘园念益新。轩车吾岂恋,但欲共垂纶。 不信金门客,居然返旧林。芳年忍漂泊,老大尚浮沉。未改青山色,空怜华发侵。梁鸿平昔志,惟子是知音。 高士奇和妻子都爱花,花开同赏,花落同悲。住在苑西的时候,每到秋季,秋兰花开,下朝后,高士奇便和妻子纳凉花侧,一边闲谈赏花,一边教导儿女读书做人。清香宜人,岁月静好。流光匆匆,忽已儿女成群。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