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善桥(位于今陶庄镇) 云谷看他颇有定力,便问他何故。袁了凡老老实实地告诉云谷,他的一生早已天注定: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着说: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 积善桥(位于今陶庄镇) 云谷看他颇有定力,便问他何故。袁了凡老老实实地告诉云谷,他的一生早已天注定: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着说: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一句当头棒喝,真如禅宗断案! 袁了凡问其故。 云谷禅师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进一步,两个人在谈到所谓的“定数”是否可逃时,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这句被后世视为励志名言的话,在根底上与“宿命论”完全对着干,强调了一个人的自主意识和自择行为。如此新鲜的语言和内藏的智慧,与孔姓老人的术数之论无异于云泥之别。接着,云谷禅师又广引孟子的话、《易》辞,丝丝缕缕,鞭辟入里。他搬出了作为智慧源头的《易》说,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特别是《易》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袁了凡开始信了。当然,这还只是在抽象思维的辩论层面上。 云谷禅师趁势还出示自己践行的功过格,演绎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记载行善与改过。特别重要的是,为了训练袁了凡做到“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专门授之“持准提咒”(即禅门“无念”之学,一种去除杂念的修炼方法)。这是从实践论角度,云谷禅师把两个方法都传授给了袁了凡。 数番辩对、受教后,袁了凡终于得悟,并深信云谷禅师的“立命之说”,为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立命篇》中对此记载道: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到这一天为止,其实袁了凡应该叫袁黄,他原来的号叫“学海”。袁了凡诞生于他改号“学海”为“了凡”的那一天。这个改号,暗含了他所有的道德愿望和自我期许。 新人诞生了。然而,这是在真正关键时刻才诞生的。世上所有有成的人,无不如此。假如袁了凡未遇云谷禅师,未受禅师之教,他将终身生活在孔姓老人的术数预言阴影下,度过线线条条全部画地为牢的一生,而且从不加以置疑。 这里,埋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术数,或者说某种理论,当一个人无条件地臣服于它时,它就显得总是那么准确,不容辩驳,并且几乎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显然,这既是危险的,也是荒唐的,更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但世间总有不少人陷于此道,迷途失津。 袁了凡一生中的这两个时刻,可以说通达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遇孔姓老人的第一个时刻差一点把他引上了一条一事无成的“宿命论”道路,但所幸后来被证伪了,而遇到云谷禅师的第二个时刻,却福至心灵,引导他走上了德修行善的圆满之路。 现在,关键是:如何真正做到弘善修德。 |
- 上一篇:善书大家袁了凡(上)
- 下一篇:一代笛王许鸿宾(上)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