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说丝绸和棉纺业。海宁的丝绵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清代同治年间,硖石已有布业公所,进行行业管理和协调工作。但就织造工业而言,由于简陋的设备和以手工技术为主等方面的制约,本地产的绸布自然属于粗加工,
再说丝绸和棉纺业。海宁的丝绵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清代同治年间,硖石已有布业公所,进行行业管理和协调工作。但就织造工业而言,由于简陋的设备和以手工技术为主等方面的制约,本地产的绸布自然属于粗加工,质量与产量自然不能与上海等大城市现代化机器的产品相提并论。 当时在硖石,最有名望的布店是人和绸庄,又名人和绸缎店,在当时的沪杭一带也是闻名遐迩。店址设在中大街(近河东路中段,茅桥东北)。原有四开间店面。创办于光绪初年(1875)。人和绸庄是由沈、徐、吴三家世代合伙经营。到了二十世纪初,全店共有十五股,徐申如为最大股东,持七股半,占一半份额。沈家持六股半,吴家为余下一股。到抗日战争前夕,每股折合为一千五百元。时有从业人员十五至十八人。其营业额占硖石布业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在经营海宁本地市场外,人和绸庄还与上海日新盛和日新增布店等交往密切。凭借徐申如在上海的人脉和影响力,人和绸庄和上海方面的货物和款项等往来频繁,协作关系牢固。由于依托了上海市场,货源质量得到保证,花色品种更是繁多,人和绸布的底气更足了,周转的空间也更大了。 从一九三九年开始,人和绸布庄收购了硖石双山布厂的产品,将其纳入总体的销售中,并对庆云、路仲、袁花、石湾和屠甸等邻近乡的小布店开展了批发业务,降低起批点,改善服务态度,所以人和的生意一直保持着繁荣的状态。 从清末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人和绸布庄提供质量上乘,花色众多的绸布产品,在一定范围和时间段内,引领了硖石及周边乃至海宁部分区域居民穿着打扮的潮流,培养了相当部分居民的审美眼光,提升了一个城镇的审美品位。 在经营并扩大传统家业的同时,徐申如兄弟俩把眼光投向更多的产业和领域,并开始实质性的尝试,渐入佳境。光绪二十三年(1897),徐申如与他人合资创办裕通钱庄便是标志性事件。 裕通钱庄是为硖石钱庄之始,更是海宁新旧交替时金融业的发轫。据《海宁硖石镇志》记载,“裕通钱庄位于硖石镇北大街,属合资性质,资本额两万五千银元,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全年营业额四十万银元。此后,硖石又先后诞生立大、保大、大成等钱庄。” 两万多的资本以及四十万的年营业额,在今天财大气粗的银行业看来,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关键是,裕通钱庄的经营方式,已基本脱离了传统钱庄的模式,开始向现代银行业的方向迈进。 裕通钱庄的经营和实践,使徐申如摸索和积累了银行业管理和经营的第一手经验,使他实现了由兴办实业到涉足银行业的华丽转身,更为他后来在上海直接参与现代银行业打下了基础。 一九一九年四月,徐申如偕同杭县绅商郑丹辅、李万候等集股四十万元,在杭州筹建华商银行,并在上海和硖石设分行。这可视为徐申如直接经营现代银行业之开始。 由于在金融投资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徐申如于一九三〇年被当时海宁县政府聘为海宁农民银行监理委员会的委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