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嘉兴南门东米棚下朱氏老宅,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禾兴南路73号。 门口繁华大街上飞扬的尘土,并不能打搅到那对深情对视、似在喃喃低语的情侣。生前,宋清如与朱生豪鸿雁传情,聚少离多;现在,她终于安静地靠在丈夫柔弱的臂弯里,一起沉溺进那个久远、悠长
曾经的嘉兴南门东米棚下朱氏老宅,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禾兴南路73号。 门口繁华大街上飞扬的尘土,并不能打搅到那对深情对视、似在喃喃低语的情侣。生前,宋清如与朱生豪鸿雁传情,聚少离多;现在,她终于安静地靠在丈夫柔弱的臂弯里,一起沉溺进那个久远、悠长的梦境。 在陆乐的这件雕像作品基座上,刻着朱生豪写给宋清如那封未曾发出的信中的话:“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2011年7月13日,宋清如100周年诞辰。朱尚刚为了纪念母亲,以“崇敬和追念——纪念宋清如100周年诞辰”为题,在网站论坛发布了数十张以前未曾公开过的老照片。从少女时期、大学恋爱、流亡重庆到晚年生活,这批照片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还原了宋清如,这个当年的之江才女,莎剧翻译家朱生豪身后的女人,其人生的曲折和光华。 ![]() 在苏州女子中学时的宋清如。 1929年 退婚冲突 不要嫁妆要读书 至今在梅湾街的朱生豪纪念馆内,仍放着一套完整的清式家具:雕花牙床、红漆立柜、梳妆台、圆凳。这是一套宋清如曾经的嫁妆,她正是以这套家具为代价,换来了学习的机会,最终成就了与朱生豪的相识、相恋。 1911年7月13日,从嘉兴往北行100多公里,在距离江苏常熟栏杆桥小镇一里多路的地方,有个叫日晖坝的小地方,宋清如就出生在那里,比朱生豪早了202天。 等到在苏州慧灵女校的初中学业行将结束时,宋清如转眼已是18岁,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按老传统,女孩子18岁就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况且母亲从小就为她说好了人家。“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也不用再考虑继续升学。家里正按照当地的习俗,准备请木匠给3个女儿每人打制一套家具,作为她们出嫁时的嫁妆。 然而此时的宋清如,已接受过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熏陶,她再也不愿意重走一辈人的老路,做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一场冲突终于爆发了。 “我还要读书!”面对父母,宋清如斩钉截铁,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最终,谈判转到了最实际的经济问题上。家里人又搬出了老规矩:女孩子到了十八九岁,娘家已经“完成”了抚养的“任务”,以后的生活该是夫家的事了。 宋清如略一思考,当即宣布:“把给我做嫁妆的钱用来让我读书好了!”她心里已经想好:既然选定了走读书的路,将来很可能就要浪迹天涯,总不可能带着家具走南闯北。拿这笔钱来继续读书,真是最好不过了。 就这样,宋清如又一次走上了升学的路,并顺利考取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 |
- 上一篇:朱稻孙:《烟雨楼志》承家学
- 下一篇:吴镇:嘉禾八景寄乡情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