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清如在之江大学图书馆前。 1989年 重回之江生死一别两茫茫 1942年,新婚合影照中的宋清如,一袭短发亮相脸庞秀丽,双眸含笑,真正是十分娇瘦十分痴。而在近60年后,1989年她重访故地之江大学,熟悉的图书馆前只留
![]() 宋清如在之江大学图书馆前。 1989年 重回之江 生死一别两茫茫 1942年,新婚合影照中的宋清如,一袭短发亮相脸庞秀丽,双眸含笑,真正是“十分娇瘦十分痴”。而在近60年后,1989年她重访故地之江大学,熟悉的图书馆前只留下落寞的侧影。蓝色整洁上装内的老人白发苍苍,眼神茫茫,只有那瘦削的下巴能让人感到她年轻时清丽的容颜。 对于婚后的生活,她答得比那一头短发更简洁:“他译莎,我烧饭。”可惜的是,虽然她甘愿隐身为朱生豪背后的女人,但丈夫的早逝,令她漫长的人生来了一个猝不及防的转折。 自1932年相识直到结婚,经历了10个年头。在这期间,宋清如与朱生豪享受过江畔月下的温馨,也体验了离别相思的煎熬;在一起憧憬过未来的人生道路,更天各一方地各自饱尝了侵略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已到而立之年的两人,对未来生活的考虑比当年少了些浪漫的色彩,都深切地感觉到对方已经成为自己生活和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朱生豪去世之后,宋清如在35岁那年忽然老去。在1947年秀州中学教书时的半身小照片上,曾经令朱生豪文思泉涌的剪水双眸,蒙上了淡淡水汽,原本清秀朝气的脸庞,黯淡生尘。此时距朱生豪辞世才3年,生活已经让她如此疲惫。 她心里觉得遗憾。朱生豪留下莎剧第4集6个史剧没译,临终的悔语如在耳畔,她要替夫完成遗愿。丈夫生前,她虽然也在翻译过程中参与了讨论和谋划,但主要还只是书稿的校对者和誊写者,可这一次,她却要来真的。当她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生活才不再索然无味。 1955年,宋清如请了一年事假到四川,由朱生豪胞弟朱文振协助,潜心翻译丈夫未完成的莎氏历史剧。经过3年时间的翻译、整理、校勘,等她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出版社却称因为所有剩下的篇章都已经约请其他专家翻译,所以不再需要她的译文了。后来,她的译稿毁于文革,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人的! 朱生豪也曾在兵荒马乱之中,丢失过两次译稿,几乎要了他的命。这次,世人再无法目睹宋清如的莎士比亚译稿,只能通过她许多文采斐然的其他作品,去想象宋译莎剧的风采。 1977年,漂泊了大半辈子的宋清如回到嘉兴,住在嘉兴南门东米棚下朱氏老宅楼下的厢房里,这一年,她67岁。她曾经想过,在死之前将丈夫这一辈子留给她的300多封信件付之一炬,在另一个世界和他再一起细细翻过,回味那段短暂的柔情。 朱尚刚看来,老年的母亲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了,唯有父亲仍然是她心目中永远清晰的偶像,母亲在她最后一段生活道路上,把剩下不多的全部经历都用来塑造这个偶像了。 在宋清如80岁高龄时,写下了这样一首并不打算公诸于世的铭志诗,每一个词语都氤氲着化不开的雾气: 我愿意抖落浑身的尘埃 我愿意拔除斑斓的羽衣 我愿意抚平残余的梦痕 我愿意驱逐沉重的灵魂 没有叶没有根没有花朵 没有爱没有恨没有追求 能像轻烟一样无拘无束? 能像清风一样自在自由? (本版照片由朱尚刚提供) |
- 上一篇:朱稻孙:《烟雨楼志》承家学
- 下一篇:吴镇:嘉禾八景寄乡情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