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彦臣和王会悟父女 下面是当时的谈话(摘要): 茅盾沈家与王家是多代姻亲世交,有王家女嫁给沈家的,也有沈家女嫁给王家的。茅盾的祖父是王会悟父亲的姑妈所生。王会悟的父亲王彦臣开办了镇上有名的书塾,6岁的王
![]() 王彦臣和王会悟父女 下面是当时的谈话(摘要): 茅盾沈家与王家是多代姻亲世交,有王家女嫁给沈家的,也有沈家女嫁给王家的。茅盾的祖父是王会悟父亲的姑妈所生。王会悟的父亲王彦臣开办了镇上有名的书塾,6岁的王会悟与8岁的沈雁冰(沈德鸿)曾是该书塾同学。约半年之后,沈雁冰转学至“立志书院”,又升学至“植材小学”读高小,但两人课余经常结伴。沈雁冰有空就聊新学堂的新鲜事,或教王会悟一些新课本上的新知识。王会悟记得与沈雁冰曾一块阅读《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和《字课图识》等新书,曾多次看到沈雁冰的作业和笔迹。 王会悟是祖母最宠爱的孙辈,加上父母的支持,才免遭了裹脚缠足的灾难。街坊闲人曾评头论足议论“王家闺女大脚像网船姑娘,长大后怕没男人娶”。王父坚定地说:“不要紧的。”王会悟的祖母,沈家叫舅妈。沈雁冰的几个叔叔和姑母结婚,王会悟都随父母去吃喜酒,王会悟还常常跟着祖母去沈家白相,有时会住几天。沈家的楼房又多又大,雁冰、泽民(沈德济)兄弟俩都很会讲故事,活灵活现,如同说大书。 谈到茅盾故居的原貌,王会悟记忆犹新。她说,故居由临街的祖传楼房和后院的新建平屋两部分组成。祖传楼房坐北朝南,面临观前街,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砖木结构旧式楼房,东西各两开间自成单元,前后两进之间各有天井,中间楼梯相隔。西边两底间为家办书塾,茅盾以及三个叔父、二叔祖家的三个孩子,幼年都曾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楼上东面第一间是祖父母的房间,第二间就是茅盾的出生之地。后面的新建平屋,是茅盾于1934年亲手设计草图,用自己的稿费,在旧屋基上翻建的。因大革命(注: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茅盾曾避居日本生活了两三年,所以三间平屋依照日本建筑风格,轻盈、幽雅、敞朗、明亮。 辛亥革命前夕,王会悟比较早就在父亲的学堂里感受到了除旧唯新的气息。鸦片战争的创伤,使满清朝廷摇摇欲坠,清廷想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想试建有限责任政府,不想最终变成了“皇族内阁”。不过,当时社会上男子开始剪掉辫子,女孩子不再裹脚缠足。有一次,王会悟在大街上遇见剪了辫子的沈雁冰,好奇地问:“你在乌镇也这副模样,不怕被人背后指骂?”沈雁冰朝王会悟的脚上看了看,反问:“你不是也没有裹小脚吗?”两人相视而笑。 【“初心”印记】 民国初年,沈雁冰向王会悟介绍了方英女士在嘉兴成立第一所女子学校——嘉兴女子师范学校的榜样。王会悟先说服母亲后,女承父业,也在乌镇试办桐乡首家女子学校。她教书育人,宣传妇女解放;反对童养媳陋习,倡导婚姻自由;反对女孩缠脚,倡导保护“天足”。雁冰回家目睹王会悟的唯新为民努力,赞许之余向她推介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男女平权”,还答应有机会时带些新出版的报纸杂志给她阅读参考。王会悟兴办女子学校遭受乌镇看不惯的乡绅、保守迂腐的秀才和县里不作为的教育官员的三重阻挠、百般干扰。但是,她仍不畏市井逆流碎语,继续前行。受益的乡亲们交口称颂小王老师的好思想、好做法,也为她日后参与创办上海平民女校摸索了实践经验。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