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摄影 沈秀红) 记者:您最佩服祖父李叔同的是什么? 李莉娟:是他的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很认真,做什么像什么。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收集、整理、研究您的祖父? 李莉娟
![]() 李叔同孙女李莉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摄影 沈秀红) 记者:您最佩服祖父李叔同的是什么? 李莉娟:是他的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很认真,做什么像什么。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收集、整理、研究您的祖父? 李莉娟:(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知道祖父就开始做了。当时是无意识的,是好奇,想了解祖父。后来,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收集越多,了解越深,越无止境,越觉得祖父了不起,僧俗两界他都了不起。他很广很深,我就想,我的祖父怎么这么伟大。他确实是一个奇才。有这样一个祖父,我也很荣耀。 记者:您在研究方面有哪些发现、心得和作品? 李莉娟:这两年不少研究专家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有不少发现,不止是艺术上和佛学贡献上的,包括对他的思想境界都有所研究,都挖掘出不少新资料,有些是从日本挖掘到的。我只是大量收集素材和资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记者:您祖父盛年出家,家有娇妻爱子,感觉他很决绝。有没有怨过他? 李莉娟:他做什么事情都很干脆,不拖泥带水。我能理解。出家乃大丈夫之事嘛。(您的父亲呢?)我想,当时我奶奶在家里哭哭啼啼,很寂寞,她开始肯定会有些不理解,这是可以想象的。我父亲可能会受奶奶情绪的影响,但他没细谈过。后来,他年纪大了,我觉得他是理解了。(包括让您去皈依?)是。 记者:关于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您如何看他的出家? 李莉娟:我们都是凡夫,他的境界非常高。丰子恺先生理解弘祖出家,提到三层楼台阶:“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爬上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我赞同他的解释。弘祖的思想境界非常高,他的很多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弘祖的出家没有牵涉到任何世俗因素,而放下一切身外之物,完全是为了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将佛法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当今,有些“研究者”、“专家”发表文章,用种种猜测“揭秘”弘祖出家的原因,劝君千万不要在此浪费时间,还是先了解弘祖出家后二十四年间的成就及对佛教的贡献,顺便再学一学佛教的教理教义,待思想境界有了提高,一切便明了。 记者:您祖父出家后写信回来让家人吃斋念佛,你们家族是不是受此影响很深? 李莉娟:很明显,我们是佛化家庭。在我父亲小时候,我家有一副对联“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这是我的曾祖父写的。我的曾祖父是有名的李善人,办备济社,救济穷人。我们家有多少财产,都不浪费。传到我们这一代,也不会过多浪费。而弘祖的嘉言懿行更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弘祖圆寂到今年已满70年,由于年龄关系,我没有亲近过弘祖,无缘聆听弘祖教导,但弘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厚的佛学著作,就好像弘祖在面对面教导我们,备感亲切。弘祖在《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中讲:“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我自幼受家庭影响,深知惜福之必要,习劳、自尊、持戒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准则。 记者:你们的下一代,知道、了解曾祖父吗? 李莉娟:了解,但不是专业的研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