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9日,海宁举行徐志摩诗歌朗诵会。 每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罹难的日子,在他长眠的西山,从全国多个地方赶来的摩友们献花敬酒,以多种方式缅思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宁官方近年则每年举办徐志摩诗歌朗诵会。泰
![]() 11月19日,海宁举行徐志摩诗歌朗诵会。 每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罹难的日子,在他长眠的西山,从全国多个地方赶来的“摩友”们献花敬酒,以多种方式缅思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宁官方近年则每年举办徐志摩诗歌朗诵会。泰戈尔访华暨新月社成立90周年纪念展的举办,让2014年的徐志摩纪念活动多了一份厚重。越来越多的人对徐志摩有了新的认识。从泰戈尔访华行中,人们看到的徐志摩是一位充满热情、浪漫纯真的青年,一个视友情与信任为生命的诗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海宁博物馆的张云鹏说,举办这次展览,源于上海2011年的“泰戈尔的中国之旅”纪念展。“泰戈尔访华,直到今天都可视为一件文化盛事。徐志摩在其中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泰戈尔和海宁、海宁人有太多的缘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人们更多地去了解海宁先贤,了解那个时代。” 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嘉兴市美学学会会长王学海对这次展览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看展后写道:我羡慕泰戈尔徐志摩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当年泰戈尔访华并到各地演讲,中国的文化界,一半欢迎他,一半反对他。徐志摩、胡适、梁启超等知识精英簇拥着他,给他鲜花与掌声。鲁迅、茅盾、闻一多、郭沬若等文学权威却剧烈反对他,认为他来华的演讲是“带有极大危险性的,以诗的灵的乐园让中国人去陶醉去冥想,是相当空洞,虚弱,是吗啡和椰子酒”。 泰戈尔的访华演讲宗旨,首先是美学的,他强调审美的自由,无任何利益与功利性。然后是伦理的,他坚持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学对人与社会的文明延伸作用。但泰戈尔在临终前发出十分绝望的哀号:“我曾经相信文明的源泉将流遍欧洲心脏。但今天,在我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信念竟然破灭。在我朝四周张望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一个骄傲的文明破碎的废墟,像一堆巨大的废物一样铺洒得到处都是。”泰戈尔“绝望哀号”对于今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仍有当下警示的作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