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争鸣 两宋之际,嘉兴理学并非朱子一家之言。朱熹认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不同的是,张九成构建了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
争鸣 两宋之际,嘉兴理学并非朱子一家之言。朱熹认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不同的是,张九成构建了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渡后迁入盐官(今海宁),南宋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 张九成青年时曾游学京师,师从开创理学的二程(程颢、程颐)弟子杨时。 宋明理学不满足于以往儒学的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的严重不足,希望建立一个普遍的权威的本体和价值标准,从二程洛学到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之间,张九成是其中间环节,在理学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心学之创立应始于张九成。 他主张天理说、格物说及慎独说,从本体中的心学因素立论,在心上试图构建一个宇宙的理论体系,实现内外、物我、本体与工夫的圆融一致,从而具有心学的特色。 考察宋代儒学发展史,陆九渊之前,张九成已建构了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他把“心”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进而提出了“心即天”的命题,与陆九渊倡导的“心即理”如出一辙,在工夫论上,他凸显涵养本心的重要性。 朱熹曾说,“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上蔡所不敢冲突者子韶尽冲突,子韶所不敢冲突者子静尽冲突”,朱熹从心学思想发展的逻辑,阐明了程门弟子谢良佐与张九成、陆九渊的关系。 如果说程颢、谢良佐等人仅具有心学倾向,那么张九成的心学思想体系已经较具规模,且不乏独到之处。虽然张九成没有明确提出心本体的概念,但他是宋代以来心本论思想的开创者,开启心本体转化的序幕,直至陆九渊系统总结,再到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最终完成了洛学向心学的转化。 因此,有学者认为,张九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肇始之一,也是南宋浙学的创始人之一。 但张九成也因援佛入儒,把佛家思想融进自己的儒学思想,遭到朱熹的抨击。 朱熹所主张的儒学复兴,竭力排斥佛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九成援佛入儒,朱熹把他的解经著作视为洪水猛兽便不难理解了。朱熹专门写了《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来批判、攻击他的观点:“凡张氏所论著,皆阳儒阴释,其离合出入之际,务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觉悟,以入乎释氏之门,虽欲复出而不可得。”并宣称:“窃不自揆,尝欲为之论辨,以晓当世之惑。” 不过,朱熹的讨伐在当时并没有给张九成造成多大损伤,反而扩大了其影响,士大夫们对张九成所代表的思潮“靡然从之”,他对陆学的兴起以及“永嘉学派”的形成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学说在浙东流传,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家置其书,人习其法”。张九成事功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即日用”和道器不离,是其心学外化的结果,这与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事功思想的“浙东学派”不谋而合。 然而,随着朱熹学术权威的确立,张九成遭到贬损,《宋史》称其思想,“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然早与学佛者游,故其议论多偏”,其著作也大多遭毁弃,残缺不全。 不过,宋明理学逐渐在发展中,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正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