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致君泽民——张九成与宋高宗(2)

2025-03-20 09:10 作者:许晓飞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殿试夺魁:皇帝的赏识 张九成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入围时,已经是超过40岁的年纪了,感觉上有点大器晚成。但事实上,他自小便被称为奇童子,八岁便通六经大旨,无论是处乡校,还是在府学,其终日闭阁敛膝危坐对置大编,


  殿试夺魁:皇帝的赏识
  
  张九成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入围时,已经是超过40岁的年纪了,感觉上有点大器晚成。但事实上,他自小便被称为“奇童子”,八岁便通“六经”大旨,无论是处乡校,还是在府学,其“终日闭阁”“敛膝危坐”“对置大编”,刻苦学习,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同学们看到他“若与神明为伍”,甚是敬佩,纷纷把他当师长一样看待。然而张九成所成长的年代,正是宋金争战之时,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对于当时以王安石新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张九成从内心里面并不认同,因此屡试不中。

  经历靖康之难,宋室南迁,政局不稳。为图中兴,宋高宗把科举取士作为振兴朝纲的重要举措,考试内容也一改以往惯例,提倡士人对时务提出见解和对策。这个时候,宋高宗渴望通过科举来发现人才的愿望是迫切与真诚的。而张九成殿试的策论,恰恰正好符合这位皇帝的内心。

  在这一篇著名的《状元策》中,张九成针对与金国的战事、官吏的腐败、国库的亏空以及民生的艰难等热点问题,条分缕析,针对性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劝宋高宗要“以刚心为大,无遽以惊忧自扰”,主张亲贤者,远小人,广开言路,行屯田之法,设精锐之军,节财保民,卧薪尝胆,力图中兴,“臣观金人有必亡之势,而中国有必兴之理”。全文文气畅达,言辞恳切,态度坚定,论述分析入情入理,让高宗皇帝大为感动,当即决定擢取第一。

  有意思的是,皇帝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臣吕颐浩的质疑,他认为凌景夏的文章文采更佳,应该擢为第一。面对这样的质疑,宋高宗和张九成两个人后来的态度与选择,堪称一段佳话。

  先说张九成,这个一直主张“以圣言为法”“为学必先立规模”的知识分子,展现出了知行合一的真士大夫胸襟,在殿试唱名之际,他叩头乞求宋高宗奖赏陈之茂,请求把状元的名号给这位来自无锡同样优秀的学子。在面对状元这样一个对于读书人来说梦寐以求的荣誉时,张九成表现得十分淡然、坦然,这不是说一个谦虚就能解释的,这是他一心所追求的志向——学做圣人的现实表现:看淡名利,注重实修。张九成在他的文章与讲课中多次强调,“君子之学岂在取一第、效一官而已,饮食起居皆宰相事业也。”而这一点,在他今后的人生历程中表现得更加清晰而坚定。

  再说赵构,面对大臣的不同提议,他没有当下作出决定,而是把这几个人的卷子都拿来,进行了认真审阅,这一份认真谨慎态度的背后,我想是对真正人才的珍惜与渴望。在认真审阅过卷子后,宋高宗的决策是坚定而有主张的,他说:“凡士人当须自其初进别其忠佞,庶可冀其有立,如张九成对,上自朕躬,下逮百职,言之无所回避,擢在首选,其谁曰不宜?”这意思是说,张九成的廷对是忠佞分辨清楚,而且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官,张九成无一回避,根本没有什么顾忌,这一份气量与胆识,足以让人敬佩。这样的人当状元,谁敢说不应该呢?“其谁曰不宜?”的反问里,是一位皇帝对一名学子的高度赞赏,更可看出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态。

  而这份赞赏不仅仅止于帝皇,更在当时的士人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这份《状元策》也被广为流传,时人乐道,交口称赞。身为张九成老师的杨时更是赞他“廷对自更科以来未之有,非刚大之气不为得丧回屈不能为也”。

  张九成也因此一战封神,夺魁而归,一时成为天下学人的榜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