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谥号文忠。海宁人。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南宋绍兴二年(1132)状元。为官勤政廉洁,教学有法,著述颇多,崇尚气节,为南宋绍兴年间儒学名家,被誉
![]() 议和之争:君臣间的嫌隙 南宋朝廷从建立之初,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靖康之难的屈辱,一直压在朝廷之上,让人喘不过气,战还是和,文臣、武将都各有主张,并且争论不下。绍兴八年(1138)秋,金朝使者提出议和,朝廷内又起风波。左丞相赵鼎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对张九成非常赏识,于是就来和他商量。张九成的眼光是非常锐利的,他鉴于北宋的教训,认为金人并不可信,当初盟墨未干,就出兵攻打北宋,所以这次议和也不可以轻信。同时,他也向赵鼎提出了“十项策略”,认为如果能够实施这个“十项策略”,那么议和的主动权就可以掌握在朝廷这边。 然而,朝廷内的斗争瞬息万变,不久赵鼎落职,秦桧当权。为了拉拢张九成,秦桧向他询问议和的看法,张九成就把对赵鼎说的“十项策略”告诉了秦桧,并且对他说:“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过了几天,秦桧再见张九成,继续拉拢说:“立朝须优游委曲”,被张九成拒绝,并且厉声说:“未有枉己而能直人。”几次拒绝附和议和的主张,让秦桧很是不爽。当然,不爽的不只秦桧,宋高宗也是不爽。事实上,在战与和之间左右摇摆时,宋高宗出于安全的考虑,更多地倾向主和。而碰到张九成这个耿直而又有威望的人,宋高宗起初还是想争取一下的。在秦桧了解了张九成的态度后,宋高宗还是再次亲自询问他对议和的看法,张九成将自己的想法如实汇报,并且说:“虏情多诈,愿陛下审处其宜,议者不究后日之害而欲姑息以求安,不可不深察也。” 张九成在和与战这件事情上,没有完全反对议和,他强调的是要牢牢把握议和的主动权,而不是奴颜婢膝以求一时之安。这显然与秦桧等人的意见相左,当然也不合宋高宗的心意。因此当秦桧以赵鼎一党诬陷张九成的时候,宋高宗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没有进行阻止。张九成也因此被罢免礼部侍郎之职,经筵侍讲的经历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之后,秦桧再以张九成与宗杲讽刺朝政的缘由,把他贬到了江西大庾南安军,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张九成从此离开高宗皇帝的视野。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正色立朝”又曾受教于他的大臣,宋高宗内心还是十分挂念的,“朕每思不能忘也”。有一天,他问身边的人,最近这个张九成到哪里去了,身边人回答,张九成被贬到南安去了,宋高宗说:“张某清贫,不可无禄。”牵挂之心不经意间还是流露出来了。 作为皇帝,宋高宗是懂张九成的,对于其人品、学问也是称赞有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张九成就是宋高宗渴望的那种人才,也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而张九成作为一个学者,对于南宋朝廷来说是绝对忠诚的,一生践行“致君泽民”的理想,他所希望的就是宋高宗能够像圣君一样,中兴大宋。 这一对君臣,交汇时有过绚丽的火花,如伯乐遇千里马般喜悦;有秉烛夜谈的欢畅,在仁心仁德里遨游;当然留下更多的是世道沧桑的无奈、唏嘘——宝界寺内深深的脚印里,是一代大儒对宇宙苍生的执着追问与探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