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嘉兴南河浜遗址--来自远古的光芒(3)

2013-07-05 08:30 作者:叶徐 袁培德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那么,什么是崧泽文化?人们可能更知道什么是河姆渡文化、嘉兴的马家浜文化,但是随着人们对地下的东西日益好奇,属于地下的文化也日益增多。而历史上的浙北杭嘉湖地区由海变陆,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变迁,原始居民的



  那么,什么是崧泽文化?人们可能更知道什么是河姆渡文化、嘉兴的马家浜文化,但是随着人们对地下的东西日益好奇,属于地下的“文化”也日益增多。而历史上的浙北杭嘉湖地区由海变陆,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变迁,原始居民的迁徙,也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明。

  考古人已经为我们证实了:七千年前到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杭嘉湖一带的先民几乎都归于这一支。再通俗一些说,就是他们发现了在这些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遗迹。而崧泽文化距今五千多年,其间经历了九百年左右的发展,它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南河浜遗址,主要部分就为崧泽文化。

  那么祭坛是什么样子的?祭坛略呈正南北方向,约为长方形覆斗状结构。它以不同的土质逐次筑成,它的平剖面呈现明显的条块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样子会不断变化。文物工作者从剖面上叠压祭坛坡脚的灰烬夹层分析,该祭坛是经过两次向东和向南的扩筑而最终形成的。这座祭坛的样子,略加想象,我们可以这样描述——

  大约在五千一百年前,一群古老的嘉兴人,正在堆筑一个彩色的方形土台。台身已有九十厘米垂直高度,顶面东西宽十米,南北长十点五米。台面十分平整,面积一百多平方米。此时有人运土,有人垒砌。而女人们正在用各种颜色的树汁倒在黄土中,浸泡成五色土。土台就是用这种五色土堆成的(用不同的土色垒筑祭坛的现象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较为普遍,但在崧泽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在那里又唱又叫。因为今天祭坛就要堆成功了,他们家族的最高首领将要出现,当太阳升到中天的时候,他会带领大家在祭坛前跪拜。

  史前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无法了解周详,但我们可以想象,先民也是在一定的规则下生活。在生和死的面前,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敬畏,这在南河浜遗址也能找到证据。

  考察远古人类的精神世界证据,墓葬是其一,祭坛是其二。

  崧泽文化的葬俗有个蛮有意思的细节:将陶器打碎随葬。专家们推测这也是一种仪式,代表着那时候的人对失去亲人或死去世界的一种理解。进入崧泽文化的晚期,墓葬中的随葬品开始普遍出现了冥器,先民已经开始想象死后的世界,这更是被他们的后代发扬光大。

  而让人惊喜的不仅是祭坛的现身,更是因为崧泽文化终于找到了一座祭坛,许多谜团便解开了。这样来看,南河滨遗址又像一把通往地下迷宫的钥匙。这都是些什么谜团呢?

  是玉,石之美者。当人们发现了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之后,一个关于玉的问题就出现了。祭坛的西北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夹砂陶缸,出土时缸内盛满颗粒均匀的细砂,人们鉴定出这些砂主要是石英质砂粒。人们认为,这些砂可能与加工玉器有关。因此,祭坛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可能是加工玉器的场地。

  事实上,玉器的数量在南河浜遗址占有一定比例。

  玉,其实是一种十分诡异的东西,在金银珠宝中,唯有玉可以陪葬,深埋地下历千万年而无损,玉质更加阴亮、通灵。

  在江阴青阳南楼曾发现距今六千年的崧泽文化遗址,其中七号墓主人嘴中含着一块玉。那是当时国内发现的第二件崧泽文化时期的口含玉器。远古的人是多么聪明啊,知道人死了才可以吃不能消化的东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