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益年在内蒙古插队时,在农村待了三年,后来到电台做了记者。因为父亲年岁渐长,按照政策,单身的他调回北京。原想继续做记者,机缘之下,他去了故宫。恢复高考时,原想参加高考,父亲却病了,后来再想考,年龄又
唐益年在内蒙古插队时,在农村待了三年,后来到电台做了记者。因为父亲年岁渐长,按照政策,单身的他调回北京。原想继续做记者,机缘之下,他去了故宫。恢复高考时,原想参加高考,父亲却病了,后来再想考,年龄又过了,在故宫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刚进故宫时,我告诉父亲是明清部,他觉得不错,总算是走上和他近似的一条道。” 唐益年原本有机会跟着父亲做古文字研究。那是1978年,故宫要给父亲配助手,有人提议,让唐益年去。“父亲虽然觉得我一点基础没有,但也同意了。没想到调令已经发到明清部,父亲却去世了。” 唐兰突然去世后,他的两本书《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和《殷墟文字综述》都未能完成。故宫急需有人帮他整理遗作,“家里觉得,我当时已经在故宫了,而二哥却还在东北,母亲年纪大了,总希望多个孩子在身边。”唐益年谈起二哥,不由唏嘘,“二哥比较叛逆,高中毕业后自愿去了茶淀青年农场。农场解散后,要保送他去北大,他不去,去了北京市公安局。1959年又去了北京市公安局在黑龙江的兴凯湖劳改农场。” 调到故宫的唐复年,1982年在吉林大学高级研修班师从于省吾,学古文字学研究,此后一直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整理父亲遗作。“我觉得二哥其实是累死的。因为是半路出家,基础差,他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甚至通宵。他有高血压,结果越来越重。第一本书还没有大问题,到第二本书时,能看出来他身体已经变差,脑子也不好使了,这本书错误也比较多。”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唐益年说,潜移默化的事情太多了。 “第一要博览群书,看东西一定要多,要博,不能太死抠。父亲确实太聪明了。” “父亲为人为事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不事权贵,甭管你是谁;第二,不争名利地位,我这点特别像我父亲。从我内心,骨子里,继承我父亲的是从不趋炎附势。” 影响大的,还有一个,是治学态度。 刚到故宫,成天钻故纸堆,唐益年不习惯,一坐下眼皮就打架,半年后才钻进去。“父亲告诉我,你得读书。一部百衲本二十四史,就够你读的。”那些书,没标点,他读得很费力,一知半解。“父亲一直监督我。过了一周,他问我读了多少,我说读了两本史记,他说,那还行?太慢了,你不能这么读。要通读,读得非常快,有时间再通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唐益年说父亲唐兰治学能力很强,过目不忘。当时有报道,一位教授治学勤奋,积累了几万张卡片。唐兰告诉儿子他一张卡片都没有,但家里5000多册书,哪本书说什么,哪句话在多少页,他一翻就能翻出来。 唐益年的第一篇论文是父亲帮他改的,题目是《清代内务府初探》。“他很希望我确确实实地做出成绩。我唯一可以告慰他的是,我确确实实做出点成绩了。只是远没达到他期望的程度。” 在清史档案界,唐益年的研究小有名气。他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有独到观点;在清代宫廷史,国内清史界承认他是清宫太监研究第一人。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清宫太监几十万件档案,都是他整理的。1994年,他出了一本书《清宫太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