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益年在唐兰故居接受采访 【对话】只要人还在,思想在 记者:在您心目中,父亲唐兰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唐益年:父亲在中国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里,是宗师级人物。他写的《中国古文字学》、《古文字导论》等书,直到
![]() 唐益年在唐兰故居接受采访 【对话】 “只要人还在,思想在” 记者:在您心目中,父亲唐兰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唐益年:父亲在中国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里,是宗师级人物。他写的《中国古文字学》、《古文字导论》等书,直到现在还是大学中文古文献研究的基本教材。 记者:嘉兴人鲍志华著《唐兰传》,这是目前唯一较为详细地记述您父亲的资料,您和二哥唐复年都在故宫工作,或从事历史研究,或从事文字学,你们为什么没有亲自为父亲写传? 唐益年:那时候,我的工作特别忙。国家重点工程清史项目正在进行,我根本无暇他顾,二哥整理父亲的遗著已经耗尽全部心神,他的身体也不好。 父亲早年很多事我都不知道。我曾在故宫找父亲的旧档,希望找到父亲的自传,但档案中没有。鲍志华在嘉兴收集了很多资料,他把父亲求学的经历找到了,弥补了我们的遗憾。他把稿子寄给我看,我就我所了解的史实,澄清了一些细节。2005年,我第一次回家乡,就是和他们一起敲定这本书。 记者:您父亲作为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少,后人了解也不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益年: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我感觉有一点,父亲没留过洋,没受过高等教育,(在别人眼里)是土包子,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些可能是历史原因。北平快和平解放时,国民党曾派飞机到北平接一批教授,也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没走。(他后悔过吗?)他和我聊天时提到这事,从未后悔,哪怕是在文革期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