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张履祥:布衣祀两庑,古今能有几(3)

2014-07-22 10:43 作者:王士杰 沈永林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从小立志,持志以恒 父亲去世时,张履祥才八岁,小小年纪却痛哭哀伤如同大人,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母亲沈氏忍着悲痛,对张履祥说:孔子、孟子亦是两家无父之子,只因有志向上,便做到大圣大贤。汝若不肯学好,便流落


  从小立志,持志以恒
  
  父亲去世时,张履祥才八岁,小小年纪却痛哭哀伤如同大人,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母亲沈氏忍着悲痛,对张履祥说:“孔子、孟子亦是两家无父之子,只因有志向上,便做到大圣大贤。汝若不肯学好,便流落无底。”特殊情景下的励志教育,能让儿子终身受益。

  张履祥的祖父张晦庵,心地仁厚而且成人之美,不习举业却酷好读书,对经史传记、医卜杂书,无不博览。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年迈的祖父在离村二三里的炉头镇上开了一爿小店,赚点柴米钱。营生之余常教导张履祥:“愚而不学则益其愚,智而不学则失其智,汝毋荒嬉不读书。”

  当时家里还有张履祥的哥哥和一个年幼的妹妹,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祖父和母亲勉力支撑。虽然家境困窘,对两兄弟的教育却毫不松懈,母亲昼夜纺纱织布,换了钱为兄弟二人延请老师。除了书本知识,祖父、母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自饮食、坐立以及守身、修业、交友之事,罔不教焉。”

  长辈的期望和教导,激发着张履祥从小立志;命运的磨难和考验,让张履祥感悟到,立志要正,立志要大,立志要早,立志之后必须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他以一生的笃实践行,证明了此话当真、此话行之不易。

  不懈求学,成就学说
  
  十一岁时,张履祥到钱店渡外祖父家从陆时雍先生就学,次年开始学习《易经》,他昼夜把卷沉吟,在书本上题字自勉:“戒之戒之,宁得鱼忘筌,无买椟还珠。”十五岁那年,到甑山钱家的三鹤堂拜诸叔明先生为师。这一年,应童子试,考上了秀才,以后虽屡次参加乡试,却一直没考上举人。十六岁又到陋巷村的蒋家读书。二十一岁时,张履祥又到同乡颜士凤家里,从傅明叔先生受业,并与颜士凤成莫逆之交。后来傅先生辞馆归去,行前对士凤和张履祥说:“你们两人相互为友,共同切磋学问就可以了。”

  张履祥自幼诵习儒家经典,又能转益多师,加上不断地刻苦钻研,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功底,但他的求学上进之心却从不稍懈。三十四岁那年,张履祥与好友钱字虎一起来到山阴(今绍兴)嶯山,拜当时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刘的学术思想,主张重视诚意、慎独、穷经、读史,在学术界名气极大,黄宗羲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刘宗周大节彪炳,学问高深,使张履祥十分敬佩,在绍兴,向大师当面请教问学,收获很大,他选取自己的治学札记《愿学记》请刘指教,得到刘的赞许和点评。这次从师求教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张履祥的思想影响极大。

  张履祥在学术思想上是一个敢于思考取舍的人,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治学路径。其心路历程大致经历了早年从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之说,到中年师法刘宗周的“慎独”之学,进而尊“朱”辟“王”,崇实黜虚,回归程、朱理学。他提出了从“志道”(立志于圣人之学)到“践道”(躬行于人伦日用);“治生”与“修身”相结合的理学思想体系,并阐述于一系列著作之中,确立了他在清初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独学无友则陋”,张履祥在治学上还十分重视与友人之间的相互砥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由于身处乱世,加上贫病,没有财力和精力,他只能以师生论学、就近互访和书信往来的形式,与友人、学生切磋论学。在他身边,集聚了一批学侣、好友和弟子。“春和花放,身心泰和,与二三知己谈道论文,真乐事也。”张履祥就在交友之中长进学问,同时也享受着人生。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