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寒风伫立图》,康熙元年(1662)杨园先生五十二岁时所写。 耕读相兼的治生实践 经历家道变故之后,张家尚有十余亩田地。在研读和授课之余,张履祥常动手干些农活,农忙季节则头戴箬笠,脚穿草鞋,带领家人下地
![]() 此《寒风伫立图》,康熙元年(1662)杨园先生五十二岁时所写。 耕读相兼的“治生”实践 经历家道变故之后,张家尚有十余亩田地。在研读和授课之余,张履祥常动手干些农活,农忙季节则头戴箬笠,脚穿草鞋,带领家人下地劳动,有时,拎壶提篮,亲自送饭到田头。他经常与农民交谈,请教并记录他们的生产经验。长期的观察思考、亲身实验,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农耕知识和技术,特别是栽桑养蚕,有一套独到的本领,连有经验的老农都自叹不如。 清顺治十五年(1658),张履祥得到了一本湖州练市一位姓沈的人所写的《沈氏农书》,该书记载的是当地农民长期积累并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欣赏、抄录了全书后,他将自己亲历、亲闻的农事经验也写了出来,作为对《沈氏农书》的补充和完善,这便是有名的《补农书》。 《补农书》结合乌镇、桐乡一带的农事特点,因地制宜,在兼及水稻生产的同时,更加突出蚕桑技术的研究和阐述。更有新意的是,《补农书》花了大量篇幅对如何合理安排农业投入,如何雇用农工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农业生产,作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对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从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充分阐述,提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因此,《补农书》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张履祥也成了我国农学史上必提的著名农学家。 在封建社会,一般人都轻视农业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大有人在。可贵的是,张履祥亲历劳动、钻研农艺,不只为了衣食之需,更是作为农桑生产及多种经营的探索实验;作为“治生”与“修身”相结合的一种道德实践来进行的。张履祥认为:“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把自家的堂屋命名为务本堂,就是主张以“治生”和“修身”共为立身处世之根本。 清康熙十三年(1674),六十四岁的张履祥走完了“孤、困、贫、病”的人生之路。作为身处乡野的一介布衣,他生前凄凉、身后萧条;作为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的弟子、追随者以及地方士绅们把他记在心上,敬仰着他的人格,传播着他的学术思想。 在他身后的两百多年间,推崇褒扬不断升温。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学使雷鈜为其立碑,称他为“理学真儒”;嘉庆十六年(1811),张履祥栗主祀于青镇分水书院;道光五年(1825)入祀乡贤祠;同治三年(1864),时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亲笔题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同治十年(1871),张履祥终于获得从祀孔庙的最高荣耀。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