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时世的人生抉择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清改朝换代之际,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到了五月,张履祥才听说李自成已于三月十九日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灭亡。他为此身着缟素,茶饭不食,背着书囊,辍讲归
特殊时世的人生抉择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清改朝换代之际,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到了五月,张履祥才听说李自成已于三月十九日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灭亡。他为此身着缟素,茶饭不食,背着书囊,辍讲归里。第二年,清军南下,五月攻克南京,六月攻克杭州,老师刘宗周绝食二十三天而死,他听说后为之痛哭多日。 处在特殊时世的张履祥,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上:做一个守节重义、不与新王朝合作的超然“隐者”,还是做一个关注天下、殷勤济世的儒者?这是他必须面对的痛苦抉择。 张履祥作为明朝选拔的一位诸生(秀才),他毅然选择了不参加新朝科举考试、不在新朝谋求仕途的立场,决意隐居乡里,潜心儒家理学的研究,就连处馆授课的内容也从此作了调整,只进行“启蒙教育”,不再从事“应试教育”,并且向学生强调:“须读有用之书,毋专习制义;当务经济之学。” 但是,张履祥毕竟是一位真正的儒者,积极济世的精神动力令他必须有所作为。限于所处环境,他就以乡村为舞台,在人际伦理、日常生活之中“经世”,在乡村教化和治理中“济民”。一生如一日,严格的修身自律、严谨的为人处事;几十年处馆教学,孜孜不倦、助人修德的“传道”;倡导移风易俗、礼仪规范的有益尝试和种种努力;对农业技术和经营的不懈探索与总结;关于水利治理的对策建议;反思明亡教训而后提出的一系列治乡与治国相结合的改革方案……无不凝聚着儒者张履祥经世济民的一腔热情、笃实践行的一番苦功。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