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彝尊的家世 云:千金买绿绮,一弹不再弹。借问此何意,欲言良独难。《最忆》云:年年作客不归家,绿遍平芜一望赊。最忆竹堂西畔坐,茶烟吹过紫藤花。可见其性情高致,与朱彝尊志同道合。李延昰死后将一批书赠送给
朱彝尊的家世 云:“千金买绿绮,一弹不再弹。借问此何意,欲言良独难。”《最忆》云:“年年作客不归家,绿遍平芜一望赊。最忆竹堂西畔坐,茶烟吹过紫藤花。”可见其性情高致,与朱彝尊志同道合。李延昰死后将一批书赠送给朱彝尊,充实了朱彝尊的藏书。朱彝尊为他专门写了一篇《高士李君塔铭》,在文后面的“铭”中写到他治病的方法:“疾者熏灌,或以解散。”看来大概是用“火罐”一类烟熏,或灌以药物,用以驱散病毒,治疗病人。 《曝书亭集》中收录有大量朱彝尊为医书撰写的跋,如《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后》、《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本草衍义〉跋》、《书〈是斋百一选方〉后》、《书宋本晞范子〈脉诀集解〉后》、《跋〈济生拔萃方〉》、《〈医家四书〉跋》、《大观〈证类本草〉跋》、《跋张氏〈医说〉》等,这些书都是中医的经典,从中可以窥朱氏的医学、养生观点。朱彝尊认为,一个医生,不仅要有切脉等临床经验,还须熟读王叔和这样医学大家的著作。在《跋〈济生拔萃方〉》中,他特别赞赏书中“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的话,评价说:“斯明乎炊汤脉神之术者,宜其能采拾众善以成书也。”医生治病不能全依赖于药物,然而离开了药物又不能治病;医生也不能迷信药方,但离开了药方又不能成为良药。这话的意思是医生必须根据病人不同情况用药、配方,中药的奥妙在于配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数量的中药合而配伍,会产生不同疗效。中医之本领全在于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药配方。 ![]() 康熙御赐朱彝尊“研经博物”匾 朱彝尊曾用心良苦地为名医作传,体现了他重视生命健康的思想,这也和他的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他在谢世之年为《张氏医通》所撰写的序言中,更可一窥朱彝尊对医学的态度。 《张氏医通》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共十六卷,为清代张璐所撰,张璐是吴江人,字路玉,号石顽,他生活在康熙年间,和朱彝尊是同地域的同时代人。该书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同时结合自身的医疗经验加以评说,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还专论医方的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凡古来相传之说,稍有晦滞者皆削不录;其辞气未畅者,皆润色发挥,务阐其意”,即书中记载的都是明确有效的,不够明确的都没有采录,因为这是为人治病救命的书,来不得半点马虎。朱彝尊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此书作序推荐,其中提到:“……昔余先少保实以医起家太医院使,而太傅文恪公始大其门。医故吾家故业也。先太保撰《立命玄圭》一编,兵后遗失。序君之书,于是乎有感。康熙四十八年春王正月南书房旧史官秀水朱彝尊序。” 这篇序首先介绍张氏此书的特点,将此书与历代医书相比较。接着,朱彝尊介绍自己医家身世,此文可说是朱彝尊的一篇自述医学世家的自证之词,让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朱彝尊。而朱儒不仅医术高明,且还撰有医书:“先太保撰《立命元圭》一编,兵后遗失。”由此可见朱彝尊家世的医学渊源,所以朱彝尊为许多医书作序作跋,他与良医的密切交往,为他们作传,这绝非偶然。 许兆祯,字培元,号吴兴山人。他是明代湖州南浔人,走了一条从儒生到医生的人生之路,当时“上自王侯大臣,下至里井百姓,凡有疾者,治之辄效,远近闻其名”。许兆祯著有《医家四书》(《诊翼》、《药准》、《医镜》、《方纪》)。朱彝尊也为之写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