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曝书亭集》中里收有三卷人物传纪,大多数是朱彝尊在参加修《明史》时所作。能列入史书,一般都是名人。然而朱彝尊有一篇《李无垢传》,写了一位民间良医李无垢,写他与李无垢的交往,特别是李无垢为朱夫人冯孺人
《曝书亭集》中里收有三卷人物传纪,大多数是朱彝尊在参加修《明史》时所作。能列入史书,一般都是名人。然而朱彝尊有一篇《李无垢传》,写了一位民间良医李无垢,写他与李无垢的交往,特别是李无垢为朱夫人冯孺人治病的传奇故事很奇特。其大概是: 李无垢曾在南明福王朝廷的太医院中任过医师,可见其医术非一般。清初至梅会里(王店)设医治病,且夸下海口,自称会治各种疾病。于是引起当地其他医生同行妒忌,遂搬迁至庙舍。时朱彝尊尚未离家,曾拜访过他,看过他正在注释《本草经》,认为吉贝子(即木棉)不能久服,朱彝尊对此并不相信。 不久,朱彝尊妻子生病,高烧不退,请了不少医生去诊治,都说没有希望了。而李无垢却仅仅用了凉甜瓜这一味“药”将其治好。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暑热,朱夫人可能是中暑而已。但在旧时代,医学不甚发达,就更需要医生的对症下药了。而李无垢治病诊断的过程却颇带“传奇”色彩,说是居住之处是阁楼,四面是木头,木生火,故发烧而不出汗。后来李无垢客死于王店,其棺木被童子带走,其著作也不知下落。 这是朱彝尊晚年所追记的事,当时他已是耄耋之人,所思自是精深。他认为“夫医,难矣”,医术之道,确实不易,而且特别是为妇女看病,那时候还要讲究男女有别,只能靠搭脉来判断,所以医生只能“目不辨病者之色,耳不审病者之音,止凭方寸之脉,分阴阳决生死。”这就对医生的医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彝尊回忆一生中结交各种人物无数,而对医生所知不多,但想起李无垢,深感其“切脉精矣”,医术高超。 朱彝尊结交的另一位名医是李延昰(1628~1697),他也是清初医家、藏书家。李延昰原名彦贞,松江华亭人。他因参与扶明抗清事败,避居嘉兴,后到平湖做道士。因其人会写诗,与朱彝尊很投机,两人成为挚友。朱彝尊编选《明诗综》的时候,选入了李延昰19首诗歌,其《古意》诗 朱彝尊与良医的密切交往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醧舫,晚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清代诗人、词人、学者,秀水(今属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51岁时以布衣出仕,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受到康熙皇帝的恩遇。他曾参加纂修《明史》工作,出典江南省试,奉公守节。归居后专心著述。 朱彝尊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才华横溢。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词与陈维崧合称“朱陈”,又与纳兰性德并称为清初三大词人。朱彝尊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卫生学著作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 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