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现魏塘街道魏中村的袁了凡半身塑像 在赵田村 一六〇〇年,在江苏吴江赵田村,这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在人生进入老迈孤寂的时刻,执意写书,铺开笔墨纸砚,写下了《立命篇》这个书名,并以自传的笔法,写下了第一
![]() 位于现魏塘街道魏中村的袁了凡半身塑像 在赵田村 一六〇〇年,在江苏吴江赵田村,这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在人生进入老迈孤寂的时刻,执意写书,铺开笔墨纸砚,写下了《立命篇》这个书名,并以自传的笔法,写下了第一句话: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个老人肯定没有想到,他一辈子写了那么多的书,还曾主编过《嘉善县志》,甚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但诸多著作,束之高阁。唯独这一部篇幅短小的《立命篇》,结合了他自己一生所有经历的书,融合了他一生所有愿想的书,贯通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书,广为流传,泽被世界。这本小书几经后世学人编辑,与“积善”“改过”“谦虚利中”等相关主题的其他文章相列,到清代正式形成“善书”意义上的《了凡四训》,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家训之一。时至今日,《了凡四训》中四篇文章又逐渐演化成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说理,述例,讲命,教化,蔚成自家体系。从此,从学界到民间,人们都记住了袁了凡这个大名。 袁了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十六世纪。在十六世纪的末期,他任职于兵部,恰逢日本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他临危受命,抗倭援朝有功,却陷入同侪相挤,因罗列的十项罪名被弹劾,回到吴江赵田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晚年岁月。这个时候,他的年纪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人生再无大事需要他去奔波。于是,他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像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老年知识分子一样,在吴江这个商品经济萌芽之地,蛰居一隅。在吴江往南,隔着一个汾湖的,是他的故乡嘉善,同样是商品经济萌芽之地,嘉善的县城魏塘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时谣。 不过,袁了凡晚年的活动,与商品经济没有扯上更大的关系(此时的袁家,在几代人的隐忍努力下,已部分恢复了经济实力,在地方上重新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这可由袁了凡一家能够持续不断地做善事印证)。告老闭户后,袁了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养生怡情和著书立说上。纵观袁了凡的一生,因先天聪慧,加之努力,学业未曾放弃,始终精进不断。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袁了凡在经史、诗赋、医农、水利、戎政、术数等方面都用力甚深,并卓有成效,留下了数十部著作,同时,其“聚精、养气、存神”的摄生三要法广受肯定。可以想象,在吴江赵田村,袁了凡带着总结的心境,给自己作了一个回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