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书 写信,是嘉兴知青和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 新塍知青程世铮的家里,还藏有他写给父母的部分家书。父亲把程世铮的信都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父母过世后,部分尚存的书信作为老人的遗物,回到了程世铮手里。 其中一
家书 写信,是嘉兴知青和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 新塍知青程世铮的家里,还藏有他写给父母的部分家书。父亲把程世铮的信都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父母过世后,部分尚存的书信作为老人的遗物,回到了程世铮手里。 其中一封,是程世铮1970年12月3日于阿木尔公社寄出的第三封家书。父亲收到信后,特意在信上标注了收到信的日期:12月15日下午。 信里,16岁的程世铮非常欣喜地告诉父母,他领到了第一笔工资,计薪日期从上车的11月6日算起,到11月30日。“实际劳动日是21天,加班两天,假日一天。所得工资是44元5角3分。上月没有预发工资,所以上月的饭票也得从这个月的工资里扣还,存29元5角3分(扣去上月15元)。不过,这15元中我还存了4元多一点,所以上个月只吃了11元不到一些的伙食费。爸爸妈妈,我这还是第一次拿到工资,心情是无比兴奋,当晚拿到工资时兴奋得不想睡觉,不知想什么好。后来我决定汇上12元给你们(2元给奶奶),自己存上18元……” 书信里,程世铮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工作,讲述发生在林区的趣事。谈到大兴安岭的严寒,他的文字充满年少的豪情:“我相信我能战胜这严寒的冬天,寒天中为人民服务心更暖。” 程世铮说,当时,公社为改善知青生活,让另一位知青提前探亲,联系嘉兴相关单位落实食品供给情况,这位知青与家人有过电话联系。从电话转接开始到接通,间隔了将近四个小时。但这样的通话,着实令其他知青羡慕不已。 每年的春节假期,外地知青都能够获得20多天的带薪探亲假。然而,那是让每个知青感觉恐怖的旅途。 春节是全国各地知青探亲的集中时间,火车上一座难求。五天四晚的旅程,能够拥有小小的一席之地可以坐下来,常是奢望。 更难的是,每个知青回家探望父母时,都携带着大包小包的当地特产。 1970年代,物资缺乏,嘉兴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必须凭票。而在大兴安岭,诸如食糖、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都敞开销售。为帮助家人改善生活,给亲戚带些新年的礼物,每个知青都千里迢迢、不计劳累地背回了大豆、白糖,以及东北的木耳、蘑菇、黄芪等特产。 一次回家探亲,张秋荣背着沉重的行囊抵达上海后,在火车站被“工人纠察队”拦下。对方一口咬定他带几十斤重的食用物资是“投机倒把”,任凭穿着警服的张秋荣怎样解释,“工人纠察队”还是没收了他这些物品。 数十年过去了,张秋荣至今不能释怀。 ![]() 1970年代,嘉兴知青在大兴安岭林场合影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