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镇片渔民分为本地帮和江北帮(即鲁南苏北为主),平时互不来往,也不通婚。在旧社会,渔民是没有地位的,被称为渔花子,与叫花子一样没有尊严,受尽渔霸的剥削和欺凌。 渔民以船为家,以水为路,居无定所。一年四季捕鱼,几乎没有节假日,就连过年,也要捕
乌镇片渔民分为“本地帮”和“江北帮”(即鲁南苏北为主),平时互不来往,也不通婚。在旧社会,渔民是没有地位的,被称为“渔花子”,与“叫花子”一样没有尊严,受尽渔霸的剥削和欺凌。 渔民以船为家,以水为路,居无定所。一年四季捕鱼,几乎没有节假日,就连过年,也要捕到农历十二月廿九才停止。大年三十这天,几户亲戚或特别要好的渔民相约把船停在一起,用毛竹爿将这几条船的船头、船尾分别捆绑固定,以便形成一个稳固的“水上平台”,方便大家走动,几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从大年初二开始,又恢复往日的捕鱼生活。 平时生活中,渔民也有自己的庙会(烧香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一“太君堂”烧香,大家结伴摇船去湖州石淙。“太君堂”又名“协顺庙”,是为纪念宋朝兵马都监陆圭将军而建的,民间称陆圭为“潮神”,他的三个女儿显济、通济、永济,封神为“三台太均”,也有专门的殿堂,叫南塘三殿太君娘娘。江浙沪一带民间传说,“太君娘娘”是主管人间生育事宜,同时也是幼婴儿童的保护神。尤其是三女儿永济,是妇女求子的太均神。有些生小孩的舍姆娘(坐月子的妇女)一定要去“太君庙”还愿。永济生日是农历九月十六,为了表示对永济的敬仰和感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江浙沪一带的渔民都要聚集到石淙太君庙,举行盛大的庙会。 嘉兴王江泾莲泗荡网船会在每年的三月廿六举行。这个网船会最隆重,江浙沪一带渔民数万人,纷纷驾船前来赶庙会,船只不下数千艘,是渔民、船民的重大节日。乌镇片渔民有时联合起来,开只踏白船去,因为到时有踏白船比赛,乌镇的踏白船是四橹八桨,比赛的时候必须拿掉二橹,变为二橹八桨,船艄搭上木板横“跳”。去赴会的每户渔民都要交给本地的“香头保长”吴桂福二斗半米,称为“戏文钿”。网船会前后三天,最长的时候要持续一星期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还举办过两次,后来就停办了。 炉头(今龙翔街道)宗扬庙庙会在九月初九举行。宗扬(又名宗礼),江苏常熟人,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将军。民间传说这位宗扬将军是渔船总管神,九月初九这天,县内各地渔船及外来捕鱼者都自停捕鱼一天,云集宗扬庙前河中,渔民们焚香供斋,对庙朝拜,晚上燃放焰口。戏台上有戏演出,也是由各地的香头保长联合组织,渔民们不用凑份子。1937年11月23日,日军占领桐乡后,发现庙中题有“抗倭忠烈”、“荡倭安邦”、“兴华灭倭”等匾额,宗扬庙被日军烧毁。抗战胜利后,渔民们集资在原庙基上重建三间大殿和三间偏殿,重塑宗扬将军像。1946年九月初九举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动,那天适逢大雨,桐乡县县长范文治率县府全体职员前往参加公祭,由范县长主祭。 1949年5月,乌镇解放后,渔民有了政治地位,成立了渔民协会。直至1969年,大部分渔民迁居岸上。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