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阳春三月,油菜花盛开时,或是农历十月,桂花飘香,新糯米收获后,嘉兴一些地方的农家就要酿制三白酒。 在春天油菜花盛开时酿制的三白酒,称为菜花黄;在桂花飘香时做的酒,农家则称为桂花黄。三白酒用蒸好的纯糯米饭加酒药发酵,酒色青绿不浑,装坛密封
每当阳春三月,油菜花盛开时,或是农历十月,桂花飘香,新糯米收获后,嘉兴一些地方的农家就要酿制三白酒。 在春天油菜花盛开时酿制的三白酒,称为“菜花黄”;在桂花飘香时做的酒,农家则称为“桂花黄”。三白酒用蒸好的纯糯米饭加酒药发酵,酒色青绿不浑,装坛密封,可数年不变质。 三白酒,又名杜做酒,这意思很直白,“杜做”是嘉兴方言,自己做的意思。逢年过节,或有客来,农家就用三白酒来招待客人,自己做的酒表达了农家的真诚和实在,大家一定要一醉方休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嘉善县大云乡吕公桥村的朋友家中喝过三白酒。那一碗碗白中带青绿色的酒,氽着几颗发酵了的饭粒,香醇好上口,可那酒后劲很足,几碗酒一落肚,就有点醉意了,酒话也就多了。 三白酒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嘉善民间传说着明代画家、监察御史姚绶爱喝三白酒的故事。 话说姚绶辞官返乡后,居住在嘉善大云的大云寺,前来求画的人不少。来的都是客,他用大云农家自己酿制的一种土酒招待。这种酒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三白酒。 有一年,一位从京城来的客人探望姚绶,姚绶陪他坐在一条小船上,在十里蓉溪上游览。蜿蜒曲折的蓉溪像流动的水晶,涓涓地流淌着。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水草细长,顺流俯伏,仿佛孩子们的头发在清澈的水里摊开了一样。一群群小鱼儿,来往穿梭。捕鱼的渔夫,驾一叶小舟,头戴竹笠,腰间拴着竹篓,手握细长的竹篙,吆喝鸬鹚去捕鱼。 蓉溪的美景让这位客人陶醉,更使这位客人陶醉的是三白酒! 当他喝了三白酒后,连声说好酒好酒!回京时特地向姚绶要了一坛,带回去送给皇帝老儿。皇帝品尝后果然觉得不错,大加赞赏。问这位大臣,此酒何名,来自何处?大臣如实相告。皇帝传旨,让姚绶从家乡大云进贡几十罐。可是圣旨到达时,姚绶已经作古了!这当然是个传说,信不信由你。但是,辛苦了一年的大云农民见囤里珍珠般的新米,总是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做一缸三白酒,祝贺一下好收成,成了多少年来的习俗。 三白酒的酿制是十分严格的。原料一般用上等的糯米。它的酒味不一般,而且能解疲劳、去忧愁,能强身补体、舒经活血,深得人们喜欢。前几年我到桐乡乌镇游览时,看到有商家在卖三白酒。最近,在嘉兴月河街区也见到了三白酒的供应。 岁月变迁,三白酒成了旅游商品。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