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打六九头,立春到了,春回大地,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也牵扯出许多珍藏在心底的儿时记忆 立春以后,气候转暖,天气晴朗时,大人们会把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先用扫帚,扫遍牛身,让牛松松皮肤,然后再让孩子们牵着牛去田畈荡牛(遛牛),以松筋骨。青草无处不在
“春打六九头”,立春到了,春回大地,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也牵扯出许多珍藏在心底的儿时记忆 立春以后,气候转暖,天气晴朗时,大人们会把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先用扫帚,扫遍牛身,让牛松松皮肤,然后再让孩子们牵着牛去田畈荡牛(遛牛),以松筋骨。青草无处不在,站在牛的下风口,会闻得到青草的甜香以及泥土的腥气,这个时候,我会想到许多与牛有关的故事。 最有趣的还是在老家乡下的鞭牛迎春习俗。每年在春节前后,乡亲们用泥捏纸粘做成一条春牛(也叫土牛),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牛身代表年支;牛绳代表立春当日的天干;牛绳的质地代表立春当日的地支。并依干支的五行画颜色,属金为白色,属木为青色,属水为黑色,属火为红色,属土为黄色,各按太岁干支,每年变换其色。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希望,对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鞭打春牛,寓意迎春天,农事始,五谷丰。由族中或村坊上的长者行香主礼。迎春活动,隆重而热烈,游行队伍的前面是鼓乐仪仗队,紧随其后的是由人抬着春牛,再次是村坊上和族中长者,然后是农民队伍,沿村坊游行,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最后到菩萨庙白场前,由长者主持迎春议程,先祈祷致辞,再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接着围观的民众为讨个吉利,蜂拥上前,争先恐后将手中的五谷掷投于春牛身上,中者适宜种田或养蚕。然后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最后由农民将春牛打烂。鞭打春牛之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认为“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旧时历书和民间木版上,常印有春牛图案,大体都是按古时“打春牛”的情景描绘。 其实,这种叫做打春或鞭春的迎春风俗,由来已久。先民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周礼·月令》记,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此俗兴起于西周时期,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到了汉代,鞭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迎春,这种仪式,已经固定下来,并传到了各郡县。后来此风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到了春天,盛于唐宋,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鞭春牛更加普遍,《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之风日益活跃,宫中也举行由皇帝主礼的鞭春仪式,由宫廷、官署而遍及乡里,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一诗生动地记述了宋代鞭春牛活动。 鞭打春牛,一方面宣告包括农事在内的一年劳作的开始,一方面祈祷当年的丰收。人们则纷纷上前抢夺春牛等物,以兆利市。为了弥补很多人未抢到土牛的遗憾,街市上多有泥制的小春牛出卖,这些小春牛坐花装栏中,上列百戏人物,非常漂亮。人们争相购买,或将其带回家中当作艺术品欣赏,同时以求吉祥如意。于是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际的吉祥物,人们盛行在墙上粘贴春牛图,以观四时节序。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