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的话 读罢作者寄来的这十五首旧体诗,编者决定予以全部发表。理由如下: 1.这反映的是嘉兴本地农村农民的生活,而且是新农村新农民在新时代的新生活,在贴近嘉兴地域性的同时,也提升和引导着人们对新农村新农
编者的话 读罢作者寄来的这十五首旧体诗,编者决定予以全部发表。理由如下: 1.这反映的是嘉兴本地农村农民的生活,而且是新农村新农民在新时代的新生活,在贴近嘉兴地域性的同时,也提升和引导着人们对新农村新农民的认识,文艺作品之于生活的积极作用,在这十五首诗里发挥得相当成功。 2.从艺术上看,这十五首诗基本采用口语的形式,朴素浅显,绝少一般旧体诗里常有的生字僻词,这种风格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每首诗都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乡土风格令人想起秀洲区的农民画来,可以说,二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方向是一致的。 3.嘉兴是一个诗歌传统悠久深厚的地方,为历史上秀水诗派和浙西词派的渊薮,但以编者之见,历史上繁荣的诗歌创作,都可以说是士大夫文化的组成,虽然有清代的朱彝尊开棹歌先河,同代和后继者唱和不绝,但其审美的眼光和旨趣无疑也多是带有士大夫性质的,原作和唱和作品虽也注意吸取了民间语言,但也没能摆脱封建高级文化中的文言雅语,故常有令一般人难解之处。如何矫正这些历史局限,使旧体诗在新时代更紧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人们的阅读口味,编者以为这一组诗正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4.仍就棹歌体做比较。以朱彝尊为开山的鸳鸯湖棹歌,在反映嘉禾风情方面,其博杂丰富是蔚为大观的,在历史认识作用上,足可当得一部诗歌体的活性地方志。但毋庸讳言,三百年来,棹歌内容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嘉禾一地的城市和乡镇,健康质朴的农村生产生活则未必得到专题性的展示。而这一组诗歌,也正好补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当今新时代,这组诗歌及时地融入了新农村的生产生活内容,以及新农民的形象,距时代的要求非常贴近,编者以为是可以作为当下嘉兴繁荣的旧体诗词社团在创作内容方面的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取向的。 5.从作者随后寄来的文件中得知,这是作者为响应省文化厅关于举办“红五月•红土地”浙江省首届乡村诗歌大赛活动而应征参赛的诗歌作品。这使编者明白了这一组“嘉禾农事十五吟”创作的缘由,它表明,政府必要而正确的文化倡导是文学创作健康繁荣的一个有力因素,编者愿以这组诗歌的发表来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6.据编者不多的了解,作者为嘉兴本地诗词社团的成员,则他的这一组旧体诗,在嘉兴庞大的旧体诗词创作队伍中,应该不属于绝无仅有,其清新朴素的诗歌语言和反映新农村新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内容取向,肯定也在其他许多诗词作者笔下常有。编者编发这一组诗歌,也就便欢迎旧体诗家们的这一类新作。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