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民间艺苑--杨庙“土织布”

2012-05-12 14:41 作者:金天麟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嘉善县杨庙有一个沿袭了数百年的风俗,女子结婚时要做一件红棉袄,这件红棉袄要穿一生。而做这件红棉袄的布,便是——杨庙“土织布”

  一件穿一生的红棉袄

  在嘉善县杨庙有一个沿袭了数百年的风俗,凡女子结婚时要做一件红棉袄,这件红棉袄要穿一生:除了在自己结婚的时候穿之外,还在儿女结婚时穿、家里老人去世时穿(先将红棉袄穿在白衣服里面,等到“五七”、“一周年”、或“三周年”之后就脱掉外面的白衣服),直至自己去世穿着这件红棉袄离开人间(可以随着尸体火化“带走”,也可以留给下一代)。

  穿红棉袄风俗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文革结束后重又流传。

  住在杨庙镇新联村7社现年57岁的黄寿宝(1949年7月生)就有一件这样的红棉袄。她是女儿结婚的时候自己做的,现在还在穿。

  做“红棉袄”的布属于农民自己纺织的“土织布”。

  “土织布”虽然粗糙,但柔软舒适,经久耐用,能织成各种花格子的土布,主要织用作丧服、床单、被褥和衣服夹里、花裙、布褴等,也织丝绸布料。  

  “土织布”曾盛行于嘉善乡村

  “土织布”在嘉善乡村流行的历史很久。据《中国三百六十行大全》(龙刚、韦兵编著)记载:“元明清时代,由于黄道婆带回的技术,松江、上海、嘉定、太仓等地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有所谓‘松郡之布,衣被天下’之称。”松江的棉纺织业也影响到了嘉善。《嘉兴风情民俗》称:“宋末,农民渐以纺织土布为业。”

  明清时嘉善县城魏塘镇成了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镇之一。谚语有:“买不尽枫泾布,收不尽魏塘纱。”

  农妇纺织土布,明正德《嘉善县志》说:“机杼之声不绝……”

  清光绪《重辑枫泾小志》卷一《区域》道:“农妇习以为业。”

  清光绪《嘉善县志》卷十二《物产》说:“穷民无本不能成市,日卖纱数量以给食。”土布纺织也就在属于嘉善县的杨庙农村盛行。
  建国前后在杨庙镇光明村、新联村一带纺纱织布很盛行。新联村在镇的西面,有钱家头等12个自然村组成。1957年当地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建立新联高级社,由此得名为新联村。纺织土布是该村的主要副业之一。
  
  “土织布”的工具和工艺

  “土织布”的工艺流程是:1.轧车,农村妇女将晒干、拣净的棉花在轧车上进行剥除棉籽。2.弹花,将肉籽花弹成膨松的花絮。3.搓棉条,用搓花板把花衣搓成一根根棉条。4.摇花,锭子装到摇车上,人坐在摇花凳上把棉条纺成棉纱成蛹。5.缚纱,用缚车床、缚纱锭子将棉蛹缚成系头纱。6.染纱:到染坊把系头纱染成各种颜色。7.浆纱又称浆布,用蜡油、面粉放在镬子里煮沸,再将需要的纱放在镬子里浸匀,然后绞纱晾干。8.打纱,用发匹、打纱锭子把浆好的纱打到筒管上。9.经布,用舍子、筒管纱等配色经布。10.盘布(盘纱),把经好的纱盘到布机轴头上的工序。缚纱如蛹,用发匹把颜色纱缚成纱如蛹。11.接机头:盘好纱后把轴头装到布机上,把经纱拉好,与原来的经纱接上。12.过结:把接过头的纱织过筘成布。13.织布:用布机、梭子装上纱如蛹织成布。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