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弦宣卷的摆设没有木鱼宣卷那样名目繁多,上联把所敲打的木鱼改为响木,下联把一只手敲打的响铃改为双手敲的碰钟,台子由原来的竖摆改成横摆,上联坐在中间,乐器分坐两旁,一般没有台毯,也不围桌围。曲调除了宣
丝弦宣卷的摆设没有木鱼宣卷那样名目繁多,上联把所敲打的木鱼改为响木,下联把一只手敲打的响铃改为双手敲的碰钟,台子由原来的竖摆改成横摆,上联坐在中间,乐器分坐两旁,一般没有台毯,也不围桌围。曲调除了“宣卷调”外,根据书中欢快、悲伤等不同情节的需要,插唱越剧、锡剧、申曲及“五更调”、“苏滩”等民间小调。丝弦宣卷后期演唱书目也不同,一些封建迷信的书不再演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宣卷艺人改编创作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作品,如《红色巡回医疗队》、《一块银元》、《杨子荣打虎上山》等书目。 丝弦宣卷的演唱顺序与木鱼宣卷不同,当上联与乐队打个招呼后,乐队就演奏《三六》、《龙虎斗》等乐曲。乐曲演奏结束后,上联一拍醒木,宣卷就开始,所以有“喜拍一响,宣卷开场”的说法。当一场卷最后结束时,乐队演奏《欢乐曲》。 在承接生意方面,宣卷行业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解放前,无论是木鱼宣卷还是丝弦宣卷的宣卷艺人,平时都要到茶馆里去喝茶、灵市面、谈生意,并把演唱的宣卷书目用毛笔字写好后装在镜架里,挂在茶馆的柱子上,供需要演唱的人挑选。茶馆的堂倌师傅是排话者即生意承接和排定演出日期的人。 解放前,每宣一场丝弦宣卷(一下午两回和一晚上两回)为白米一石(木鱼宣卷为五斗白米),东家留吃,香烟、茶水也由主家负责。报酬按场数计算,场数以订单为准,先定后做。遇到特殊情况,提前告诉排话者,以便更改。宣卷的报酬分成的一般方法是:上联分得总数的五成,堂倌师傅分得一成,木鱼、罄子等器具提成一成,两个下联得三成。 宣卷是嘉善民间曲艺中的一朵奇葩,当时,陶庄镇、西塘镇的四吕村一些家境殷实、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和一些文艺活跃分子,在宣卷魅力的吸引下,他们或拜师学艺或自学成才,说唱于民间,不仅使宣卷这一民间艺术得以流传,还使其得到保护和发展。但是现在木鱼宣卷第一批传播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传统的表演艺术也濒临消失。即使现在还在演唱的丝弦宣卷,因对上联的要求太高,其传承人也寥寥无几,所以,嘉善宣卷已处濒临失传的险境。 为了使这一形式能传承下去,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嘉善宣卷》作为我县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申报名录,详细收集嘉善宣卷的相关资料,建立非遗文字和音像数据库,保护嘉善宣卷的原始资料,保持传统宣卷的原来面貌。二是让嘉善宣卷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古镇旅游业相结合,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在旅游景点开展演出活动,扩大影响面。三是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加紧对传承人的选择、培训活动,使嘉善宣卷后继有人。四是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的政府补贴机制,提高传承人开展传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使嘉善宣卷这朵民间曲艺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