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糕团中的江南味道

2015-01-01 16:19 作者:杨颖立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嘉兴一带的稻作文化,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稻米一直是杭嘉湖一带人们的主食。在江南,由稻米演绎派生出来的米品自然也有许多种。在闻名全国的嘉湖细点(指嘉兴、湖州的糕点)中,除了粽子,糕团也是最有稻作文化特色的江南美食。与麦食品相比,

  嘉兴一带的稻作文化,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稻米一直是杭嘉湖一带人们的主食。在江南,由稻米演绎派生出来的米品自然也有许多种。在闻名全国的“嘉湖细点”(指嘉兴、湖州的糕点)中,除了粽子,糕团也是最有稻作文化特色的江南美食。与麦食品相比,它更具地域性特征。关于糕团的产生,《周礼·天官·笾人》有“羞笾之实,糗饵粉餈”之句。《说文解字》认为:“餈,稻饼也。”这就是说,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已经开始将蒸熟的稻米捣烂,或先将稻米碾成粉制成各种米制食品。“饵”和“餈”应该就是糕团的雏形吧。

  糕团这类食品应该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它与石磨同步出现。这从伍子胥筑城,用糯米做城砖,后来吴国得以缓解饥荒的传说中可窥一斑。糕,是中国黏食的典范。它最早是春节的节令食品,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糕”一说,这是过年吃年糕的最早文字记录。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年糕捣糯米而成,本为馈岁之品,至光宣时,则以为普通之点心,常年有之矣”。可见,从清末开始,年糕已经成了百姓的常用点心。

  春节吃年糕的习俗透着浓浓的江南味道。旧时,每逢春节将近,磨米做年糕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嘉兴的年糕一般分为三类:桂花猪油糖糕、印板糖糕、年糕。

  桂花猪油糖糕是最高境界的纯米粉类糕点,先将猪板油剥去油膜,切成丁,用糖腌好。再加糖,一起揉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最后在糖糕上撒上桂花即成;印板糖糕是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点心,农村里每逢秋收过后,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糖糕,糖糕要用印板模来成形,故称印板糖糕。这些糖糕往往做成蜜桃、梅花、石榴、鲤鱼、如意等形状,真是好看又好吃。而在制作程序上,正好与桂花猪油糖糕相反:先将加糖、加水和好的糯米粉依靠印板模成形后,再上笼屉蒸熟。嘉湖一带常把用糯、粳米粉相拼做成的条形无糖米粉糕称为年糕。年糕切片后,可煮可炒,像韭黄肉丝炒年糕、菠菜汤年糕等,这是一款存在于街头巷尾、摊点排档的日常糕点,而诸如桂花猪油糖糕、印板糖糕则是节庆食品。

  此外,嘉湖一带的松糕、定胜糕、桔红糕也非常流行,其中松糕、定胜糕往往是婚嫁乔迁、造桥筑房时表示庆贺的食物。松糕加上肉糜馅,就成了肉松糕。

  人们喜欢把糕和团这两种点心合称糕团,这两种点心虽在用料上、制作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仔细分析,不同点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将糯、粳对掺的米粉用水和好后,包上馅,入笼屉蒸熟即为团子。团子中的馅可甜可咸,有豆沙、猪肉糜、野菜、咸菜笋丁等。日常生活中,有两款团子充满了江南农家的气息,一为青团,清明时将艾草汁揉入米粉中,淡淡的艾草香使人感觉到春的气息;一为麦芽团子,又名立夏塌饼,这是立夏时的节令食品,以将晒干捣碎的麦芽为料,加豆沙馅,做成米粉团子,上笼屉蒸熟,出笼后趁热压成饼状,吃时用油煎至两面焦黄,倒上事先熬成糖汁的红糖,糖香、焦香、麦香、清香汇成一股浓浓的水乡田园气息,令人倾倒。

  汤圆其实也是团子类的食品。嘉湖一带的人,把汤圆叫汤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糕团中,还有沾着黄色豆粉的麻团、透着火黄色的南瓜团子、滚满糯米饭粒的粢饭团子……现今,曾经布满大街小巷的糕团店已不见踪影,而年糕、青团、麦芽团子等几乎成了节令时应景的食品。如印板糖糕、松糕、定胜糕、粢饭团子等已终年不见其踪影。怎么留住稻作文化的精髓?怎么传播江南的味道?这些都已成为致力于传承“嘉湖细点”的人们眼前的一道待解的题目。我们也希望不久的将来,在嘉兴再现“街巷尽呈江南味,城乡一展细点风”的糕点繁荣景象。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