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芽麦塌饼 清明节前,桐乡人家还会制作一些特色点心,主要有裹粽子,做青、白圆子和芽麦塌饼。尤其是芽麦塌饼,因其味道香甜、制作流程复杂而更显珍贵。芽麦塌饼是桐乡最有特色的传统点心,另有别名叫芽麦圆子、甜麦
芽麦塌饼 清明节前,桐乡人家还会制作一些特色点心,主要有裹粽子,做青、白圆子和芽麦塌饼。尤其是芽麦塌饼,因其味道香甜、制作流程复杂而更显珍贵。芽麦塌饼是桐乡最有特色的传统点心,另有别名叫芽麦圆子、甜麦圆子、甜麦塌饼等,各地叫法不一。 没尝到过芽麦塌饼,到桐乡的旅游是不完整的;不吃芽麦塌饼,清明节过得是有遗憾的。 这样一种暗绿焦黄色、其貌不扬的小点心,怎么就成了桐乡人过清明必吃、俗称“拍巴掌不放”的好东西了呢? 芽麦塌饼是纯手工制作,需要一种叫做“草头”的草本植物。草头不用特意栽种,只需每年留几株,任它开花结果,种子就如蒲公英般随风播撒,来年春风吹拂,又会遍地生长。草头只在清明前生长,清明时节里到处都是,清明节后变老抽薹,就无法食用了。所以芽麦塌饼的时令性非常强,每年只能吃到一次。 就是草头,在高桥、骑塘一带和洲泉、大麻一带是不同的。高桥的草头较大株,类似于雪菜,叶子泛白,有绒毛;而洲泉的草头是小株的,被很形象地称为“棉线头草”,因为扯开它的叶子有棉线一样的纤维。但是,制成芽麦塌饼后,两者味道无异。 做芽麦塌饼时,要先把草头煮熟,去掉叶脉捣烂,和入由一定比例的粳米与糯米混合的米粉中。和粉的时候要越坚硬越好,否则会在加入麦芽粉以后越来越烂,到最后成不了型。和好后扯成若干大块上笼蒸熟,趁烫热时加入麦芽粉手工揉,一定要彻底揉匀,否则吃的时候会有硬块。粉全部揉匀后做成团子,压扁,稍放一会儿。再起油锅,煎至两面焦黄(因而留下一句“芽麦塌饼两面焊”的桐乡土话,用于比喻左右不是人,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如果考究的,里面加入豆沙,外面撒上芝麻。不过,这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些东西,都比不上芽麦塌饼本身的美味。 芽麦塌饼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软糯,甜美,有草头的自然清香。不过最好的味道是冷了以后再吃,那样会更甜。清明时节桐乡的天气还不热,放上几天也不会坏。隔了几天如怕不新鲜,可以再油煎一次,煎过之后会更香甜。 一般芽麦塌饼都会在清明前几天就做好。早上起来,一碗热乎乎的薄粥,配以一只芽麦塌饼,那味道真叫赞(桐乡土话,第四声,特别好的意思)。清明时节,一些工作、生活在外又回不了家的桐乡人,让家里做些芽麦塌饼快递过去,那就是对思乡之情的最好慰藉,也是对家乡味道的最高礼赞。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