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清明插柳

2015-04-07 08:42 作者:于能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清代乾隆年间项映薇的《古禾杂识》记载,清明之时,嘉兴一带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饷角黍。悬纸球于松楸间,归则折桃花、紫荆数枝,插之船尾。从中可见,古代寒食的风俗到了清代,已大都并入清明

  清代乾隆年间项映薇的《古禾杂识》记载,清明之时,嘉兴一带“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饷角黍。悬纸球于松楸间,归则折桃花、紫荆数枝,插之船尾。”从中可见,古代寒食的风俗到了清代,已大都并入清明节俗中。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索性写到:“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清明节的时候,古人有扫墓、踏青、戴插柳等习俗,还有放风筝、玩蹴球、荡秋千等活动。朝廷还往往在清明这一天赐给近臣“新火”。这是因为寒食禁火,到清明节重新起火的缘故。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至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说的是,清明的时候,钻榆木柳木的“火种”来赐给大臣。所以唐代诗人韦庄在《长安清明》诗里对唐代的清明习俗描述道:“早是伤春暮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在清明的习俗中,都牵涉到插柳的活动。插柳,也称“戴柳”,就是把柳枝攀折下来插在屋檐下或门窗上,或者是把柳枝插在头上、鬓上,或者编个柳叶圈戴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和“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俗语。

  那么,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呢?这还得从寒食节说起。前文说过,寒食那天,介子推和老母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等到了第二年,晋文公和群臣去祭奠介子推,却见柳树上柳枝飘拂,柳芽萌出。晋文公就编了一个柳条圈戴在头上,因此演变成民间年年插柳的习俗。但是也有传说插柳的习俗缘起是为提醒百姓要防火。说古时候,财主把吃不完的烂谷子倒入河里。因为浪费粮食,天帝大怒,命火神爷去降天火惩罚。因为贫苦人家哪会浪费粮食,为防止火势蔓延开来,火神就让穷人在自家门前插个柳条,以作记号。当晚,财主家的房屋燃起大火,穷人家因为插柳都平安无事。从此,寒食、清明节插柳就成了习俗。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清明的时候,“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这“明眼”就是标记。

  有传说认为,插柳的习俗是缘起于歌妓对北宋词人柳永的悼念。柳永风流倜傥,与歌妓们交情深厚,为她们写了许多歌词。他死后,歌妓们每逢清明相约去他墓前致祭,又折路边杨柳插在头上以为悼念,逐渐成为习俗。但是插柳的风俗起码应早于宋代,这也只是文人轶闻罢了。

  有人认为清明插柳是因为柳树生命力强,寓意长寿、祛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唐玄宗于“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古人认为柳树还是“击鬼的利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似乎又和扫墓有关了。活人去扫死人墓,又怕鬼魅附身,于是折柳抵挡一阵。为大家熟识的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挥洒甘露为人间祛邪消灾的。

  柳树还象征生殖力。原始社会,人类认为柳叶的形象类似女阴,所以将柳叶作为始母神的象征来加以祭祀。这倒是和柳树象征生产力又有点关联,因为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否则就不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所以又有说法认为清明节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业祖师神农氏,后来插柳演变为对青春永驻、长寿的愿望。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吴中岁时记》记载:“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就是这个意思。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