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棚,有的地方称草庇、草舍,是用稻草盖起来给人居住的房屋。草棚的建筑有两种,本地人建的比较考究,外帮人建的比较简陋。笔者所拍草棚是外帮人所建。 盖草棚也讲路头,一般是五路头,即前三后两的深度,也分开间,如两开间或三开间。所谓开间,也就是几个
![]() 草棚,有的地方称草庇、草舍,是用稻草盖起来给人居住的“房屋”。草棚的建筑有两种,本地人建的比较考究,外帮人建的比较简陋。笔者所拍草棚是外帮人所建。 盖草棚也讲“路头”,一般是五路头,即前三后两的深度,也分开间,如两开间或三开间。所谓开间,也就是几个门面。而草棚里面厅堂、卧室、厨房、卫生间、猪羊舍等一应俱全。 新中国成立前,草棚在农村很普遍。新中国成立后,桐乡县的民东乡、民西乡、新生乡一带的农村还有很多草棚。新生乡的白旗漾(现为红旗漾)除当年的张家厅、李家厅有几间像模像样的瓦房外,从湖南、河南、绍兴等地来开荒的农民,住的都是极其简陋的草棚。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3年,桐乡七个建制镇(乌镇、炉头、梧桐、濮院、屠甸、南日、亭桥)有草棚134间。最近笔者得到现濮院镇新联村的资料,该村现有农户685户,曾住过草棚的有92户,共有草棚277间。 吴家门组农民项阿荣,其父亲时建草棚五间,1976年将草棚改建为瓦房,项阿荣一家共住了82年草棚。同组农民邵建林也是从其父辈开始住草棚,1975年改瓦房,住了81年草棚。1992年10月8日,新联村最后废弃草棚。 1966年上半年,笔者在余杭县仓前公社金星大队搞社教,被安排在12队的贫农俞水根家,就在俞家住了三个多月的草棚。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