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
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乌镇姑嫂饼的一首民谣。据载,姑嫂饼最初是由一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食店制作,因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做点现销生意。后生下一男一女,眼看这小本经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在巧字上下工夫,仿照酥糖配料,细料精制。用炒熟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精心拌匀,然后用模具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配料精细,制作考究,这种小酥饼一上市就深受顾客喜爱,生意越做越兴隆。 为保住独家经营的生财之道,在儿子成家后,店主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小酥饼配料及制作方法的秘密。考虑到姑娘总是要出嫁,媳妇常留家,所以,制饼秘诀只传儿媳,不传姑娘。为此,姑娘顿生妒意。一天,姑娘见阿嫂正在配料,有意将阿嫂支开,偷偷溜进了工场,在粉料里撒了一把盐,拌了拌。谁知歪打正着,坏事竟变成了好事。这样配制出来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十分可口,备受顾客欢迎。店主查明这件事以后,一改初衷,决定让姑娘也参加配料制作,并借题发挥,将小酥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说这是姑嫂两人合力创制而成。从此,乌镇姑嫂饼就出了名。 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土产”中也有记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后来,方家的店越开越大,四栅都有他们的分店。作坊一般是前店后坊,有的还连着住屋,自产自销,店主都是行家里手。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全镇十九家茶食店合并组建公私合营乌镇茶食糖果商店,集中设置糕点加工场,其时制作姑嫂饼的师傅有陈来法、沈瑞堂、沈顺年、于根生、顾宝顺、方氏后裔方阿顺等,为建国后第一代传人。 1958年,糕点加工场独立建制为国营乌镇食品厂,招入学徒工,由师傅们共同传授培养,人员有陈永林、焦孝龙、杜和尚等,为第二代传人。由陈永林传授的第三代传人张荣奎,1975年拜师学艺,1990年接任乌镇食品厂厂长,1999年企业转制,成立一品斋茶食有限公司,以乌镇名胜古迹“分水墩”为商标的姑嫂饼,在省市级农优产品评选、食品博览会以及展销会上多次获奖。2012年,姑嫂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