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十或二十天。今年的三伏,初伏是7月12日至7月21日;中伏是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是8月10日至8月20日。 三伏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
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十或二十天。今年的三伏,初伏是7月12日至7月21日;中伏是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是8月10日至8月20日。 三伏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强,天气就更热。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三伏天,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之所以称为“伏”,传统五行说却另有解释,“春夏秋冬”四季对应“木火金水”。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潜伏”就是“伏”的本义。所以“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进入小暑,上蒸下煮。”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在三伏频频出现,很多人身体乏力、精神不振。此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能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 入伏后,除了防暑,更要防寒。伏天开始,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三伏天防寒,就看三招:一避免冷风直吹;二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三少吃冷饮。 冬病夏治,治疗的最佳时间也在三伏天。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药物,最易驱除体内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如“三伏吃三肉”,羊肉逼走体内寒气,鸡肉补充恢复体力,猪蹄提高免疫力;“入伏吃三瓜”,吃苦瓜利于去肝火、祛痱子,吃丝瓜平痰喘,吃冬瓜增食欲;“入伏三主食”说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吃饺子,平补效果好;吃面条,驱病败心火;吃烙饼摊鸡蛋,恢复补营养。另外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习俗,因为姜有补阳气的作用,同时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功效。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